恰是之前的松散式管理,使得学生无视体育锻炼。若不采取具有约束力的手段,很难让懒散而不爱运动者回到跑道上来。
---------------------------------------------------------
近年来几起校园长跑猝死事件,让大学生体质问题持续引起社会关注。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将对2016级本科生的课外锻炼实行运动打卡考勤,未完成规定次数,将影响体育成绩及奖学金评定。在学生中实行运动打卡,此前已有一些高校试水,而在执行过程中,也伴随着学生对运动被“强制”的质疑,以及执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新京报》8月2日)
第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相较2005年,2010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缓慢下降趋势。19~22岁年龄组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肥胖和近视群体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健康隐患日益增多。
基于此,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将女生的800米、男生的1000米跑列入必测项目,作出了强制性规定。按理说,这样的体育测试标准并不高,然而依然有不少学生没能达到标准要求。他们平时锻炼太少,体质太差。借助打卡考勤,能够促进大学生加强锻炼。
发生长跑致学生猝死的案例,让一些学校投鼠忌器。不少学校在校园体育比赛中,取消了长跑项目。如今随着新体育工作标准的出台,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跑步打卡”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自觉性,把他们从宅男变成运动男。尽管手段算不上最优,但至少是切实可行的次优选项。
如果能够不借用任何考核办法,让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给学生们更自由的选择度,当然是最理想的方式。可问题在于,恰是之前的松散式管理,使得学生无视体育锻炼。若不采取具有约束力的手段,很难让懒散而不爱运动者回到跑道上来。“跑步打卡”要破题,需要一场基于现实的观念革新行动。
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