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刘伟乾算得上是一个“风云人物”。
除了因为夺得了第六届“外研社杯”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英语专业组一等奖,刘伟乾还经常出现在学校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以及志愿者活动中;他还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绘本》《APEC读本》等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成果。
学习英语专业的他始终在“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挥到极致”的路上前行。
刘伟乾承认自己是个“闲不住”的人。如果不跟别人说话,他就会觉得“憋得慌”。为了测试自己能不能忍受寂寞,刘伟乾曾经试着暑假两个月不出门,在开学见到同学的时候,他感觉,“哦,好陌生啊”。
从那时起,他就决定要努力“跟这个世界保持连接”。
这个习惯让学习旅游英语专业的他受益颇多。中学时,刘伟乾就读于家乡的一所外国语学校,每当老师播放名人的英语演讲时,他就会很兴奋。也源于对演讲的热爱,他爱上了英语。其实,对于英语学习他是有“硬伤”的,“口语很难突破”。好在他“不怵说”,就算很不熟练,他也敢于发声。这使得他的听说能力走上了快速路。
刚开始参加比赛的时候,刘伟乾也紧张。
大二时第一次参加比赛之前,他总是给指导老师发微信语音,每次都录入一段自己的口语练习,然后反复询问老师:“我行吗?”到了比赛现场手心里全是汗,上了场,脑子一片空白。刘伟乾已经不记得自己在那场比赛中说错了几次,只记得每说错一次他都要说一次“sorry”再重新开始,“紧张得整个人似乎都在抖”。
为了有更多练习张口说话的机会,刘伟乾除了参加演讲比赛,他还去旅游景点给中学生当讲解员。在故宫,由于不允许佩戴扩音器,刘伟乾一人带着48人的团队努力提高声音讲解。面对经常走神甚至半路“失踪”的中学生,他努力讲有意思的故事。
随着经历越来越丰富,刘伟乾“发出自己声音”的方式也在不断增加。他开始尝试着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几乎每年都参加听说、写作、旅游讲解等各方面的比赛。
每一次比赛之前他都会“闭关”几个月。这种方式其实是他之前排斥的,因为“闭关”就意味着“与世界断绝关系”。然而在这期间,他却找到了另一种乐趣,与知识相处的乐趣。刘伟乾慢慢明白与知识“相处”也是与“世界连接”的一种方式。
不停地学习、备赛、参赛……在这样异常忙碌的生活中,刘伟乾感到了充实。同时也让刘伟乾找到了莫大的乐趣,他性格里乐于交流的因子使他即使在比赛这种紧张的场合,也能“跟大家打成一片”。回忆起与比赛的伙伴一起吐槽备赛辛苦、一起畅想人生未来的日子,刘伟乾感觉“很美好”。
不过这种充实和美好的日子也给他带来了困扰。
当时他刚得奖不久,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陌生了很多,“好像都不怎么理我了”。曾经与他关系很好的室友,见面之后很客气地叫他“乾哥”,还对他说“你很厉害,你一跺脚,这学校都抖三抖”。这话里没有任何贬义的词语,甚至听起来更像夸赞,但是刘伟乾却听出了里面不一样的味道。刘伟乾有些不知所措,他急忙向室友解释,并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室友沉默很久,说“你变了”。
原来,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刘伟乾,回到学校后又正好当上了班干部。刘伟乾从原来班级群里的“组织大家吃饭出去玩的氛围调节器”变成了“传达老师要求、组织管理班级的人”。两件事情连起来,让室友感觉很不适应。刘伟乾思考了很久,最终,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放弃了学生会干部的竞选,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二是心平气和地跟同学谈心,表示自己以后会注意措辞和语气,并且发自内心地认为,“大家都是一家人”。在那之后,之前的误解逐渐消除,但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朋友”。这也给刘伟乾上了一课。“为了全局你必定会失去东西,但是一定要把握好最珍贵的那些。”
已经有了不少人生感悟的刘伟乾谈起日后的梦想时,说还是愿意用自己的专业来做一名传播者,在坚实努力的基础上,继续“与世界保持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