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7日凌晨,中国女排在里约马拉卡纳体育馆以3:2逆转东道主巴西女排,挺进里约奥运会女排半决赛。1万多名主场观众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助威声,以及针对中国女排的各种干扰声,这对年轻的中国女排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赛后盛赞姑娘们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没有放弃,这是中国女排今日成功的关键。
女排成为标杆不仅仅是因为运动成绩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中以3:2力克当时的世界劲旅日本队,首次登上女排世界之巅;到2003年,在世界杯的比赛中以11战全胜的战绩时隔16年重夺世界冠军;再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在落后两局的情况下逆转俄罗斯队、时隔20年再登奥运会冠军宝座;再到今天这场比赛,在对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种种优势的情况下,将不可能取得的胜利变为现实。中国女排就是这样一次次演绎着神奇。
女排精神的诞生,首先是因为中国女排的优异成绩,在北京女排原主教练、中国男排前国手石永鸣看来,如果没有那些成绩作基础,中国女排也不可能有那么深远的影响,女排精神也就无所谈起。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男排与国家女排是同期同地一起冬训的,石永鸣对漳州训练基地的艰苦条件还有深刻印象,“不能天天洗澡,1个星期只能洗1次。3个训练馆,只有1个是木板地,其他两个都是沙土地,其中的1个还是用竹子搭的棚顶。”
当时,整个国家的经济条件都比较落后,运动队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的优待,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中国女排的作风,可能也是当时所有运动队的自我要求。
石永鸣表示,女排精神的另一个特质就是,顽强拼搏并不是建立在傻练的基础上,“傻练可不是拼搏”。据石永鸣回忆,当时女排的孙晋芳、杨希、张蓉芳等队员,在学校里都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这种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学习成绩都好的三好学生,那个年代在运动队并不鲜见,包括当时男排的胡进、汪嘉伟和沈富麟等,也都是学习尖子。
那个时候并不像现在这样,学习不好的孩子才想到走运动员的道路。据石永鸣回忆,那时候,成为运动员是非常光荣的,运动员的选材也往往选的是运动、学习都很好的孩子,因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需要智慧,还需要较强的学习、理解和接受能力。在那个年代,运动员并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名词,而是相反,很多运动员的文化水平都很高,学习能力特别强。
可以说,那个时候,中国女排的队员也是集多种优秀素质于一身的。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国人正在积极面对新的环境、生活和挑战,女排精神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诉求,绝不是因为中国女排在某一个方面的成就,而是与中国女排的整体素质、风貌密切相关的。
女排精神也在寻找与当下年轻人的共鸣
30多年过去了,中国女排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并未丢失,而是一直传承了下来。时代在变,女排精神的社会意义也在变。30多年前,女排精神曾经为刚刚打开国门的一代国人,起到了自信、自强、奋进的激励作用,30多年后的今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女排又该以怎样的精神元素去影响新的一代人呢?
令人尴尬的是,对于很多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一代,他们对女排精神并不了解,也很难形成感动——新时代的女排精神,除了继续保留振奋民心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与新时代的契合点。
顽强拼搏,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难引起强烈的共鸣。但在石永鸣看来,女排精神的内核,除了脱胎于艰苦条件的顽强拼搏之外,更蕴含着思想与智慧在其中,“人们光看到了女排姑娘流血流汗,其实,善于用脑子打球和运用那些多变战术,才是中国女排成功的基础。这种勤奋加智慧的成功模式,肯定要比单纯的顽强拼搏更容易打动年轻人,也值得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借鉴。”
女排精神正在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对于当下中国青少年体质状况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女排精神也可以发挥带动青少年运动起来的积极意义。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表示,受中国女排的影响,排球运动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风靡全国的大、中、小学,至此之后,再也没有哪项运动能像当年的排球那样火爆校园、人人参与。排球在三大球中,是唯一不能个人玩儿的运动,一定需要多人参与,这对于在学校动员更多的学生运动起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是,现在还有多少孩子打排球呢?答案肯定是不乐观的。更不要说让女排精神去影响更多的孩子了。
在不久前举办的北京市排球夏令营上,北京市体育局青少处副处长苏峻介绍说,青少年排球的基层发展形势还是很难让人乐观的。去年北京市举办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北京市16个区县竟有一半的区县派不出队伍参赛。作为三大球之一的排球,如果孩子们不能参与这项运动,女排精神也会变得很抽象。
在王宗平看来,30年前,女排精神可以让那一代的学生全员打排球,30年后,在全国青少年体质已到危险边缘,女排精神更需要发挥出引导青年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榜样作用。
但无论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还是去年中国女排重夺世界冠军,以及这次面对重重困难在奥运会赛场上战胜东道主巴西队,中国女排的的顽强拼搏,都让国人点赞、感动。女排精神的影响深远,但还能够像30年前那样,与这个时代的脉搏共振吗?
一代又一代女排姑娘,传承着女排精神,但一代又一代观看中国女排比赛的观众,也需要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天上”回到“人间”。每个时代,女排精神能够与社会背景契合的元素都不一样,每个时代,也都不可或缺一种像中国女排这样的精神力量。
此次里约奥运会,女排是中国3大球项目里唯一的亮点,而且,她们还有可能走得更远。在郎平看来,女排精神从来没有从中国女排队员身上消失过,赢球的时候,队员们展现了女排精神,输球的时候,队员们又何尝不够努力。
在战胜东道主巴西队之后,中国女排也闯过了她们在里约奥运会上的第一场生死战,后面,还有少则一场,多则两场的硬仗等着中国女排,如果顺利,中国女排又将重现辉煌、重返巅峰,即便下一场失利,未能跻身决赛,打出水平、打出风格的中国女排也足以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增光添彩。一场场经典之战将永远留在国人的记忆里,但问题在于,又会有多少人能真正感受到女排精神,并再次成为引领自己前进的时代旗帜呢?
本报里约热内卢8月17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