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8月1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迷茫中奋斗挣扎的城市边缘人

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8月19日   02 版)

    小镇青年火了!他们频频成为文学作品、影视片和新闻报道的主角。很多小镇青年已是城里人,他们把自己的乡愁和迷茫融入对小镇的记忆;而仍然留在小镇的年轻人,有的想要逃离小镇,有的则享受小镇的闲适、稳定和安全感。城市是包容和多元的,赋予进城的小镇青年实现理想的空间。而在小镇上,似乎每个人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生活。小镇青年身处时代漩涡之中,他们为呼吸自由空气离开小镇,又因躲避压力而怀念小镇时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在迷茫中奋斗。


    “故乡在哪里?我看不见她。”这大概是进入大城市的小镇青年的共同心声。作为对社会现实影像的折射,小镇青年的形象也登上了当代文学的舞台。他们时而雄心勃勃,时而焦虑苦闷,他们对身份的迷茫、对梦想的追求,他们生命的飞扬与落寞,令旁观者时而击节赞叹,时而唏嘘不已。

    “小镇青年文学”的出现、发展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正相关,它们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频频亮相,在新世纪以来逐渐形成高潮。路遥可以算是对小镇青年进行摹写的著名作家。虽然《人生》《平凡的世界》中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出身农村,但他们靠个人奋斗获得了城市生活的体验。用今天的网络热词来讲,高加林便是那个年代的“凤凰男”,他志向远大、自尊心强,出身寒门却热爱读书、关心时政,但又有自私、自负、虚荣的一面。这些特点凸显于高加林对爱情的矛盾心理中,他渴望成为城市女孩黄亚萍的“俘虏”,却抛弃了来自乡土的纯洁善良的刘巧珍,他最后也没能在城市留下,在孤独中回到农村。

    高加林的命运沉浮无疑是当时同类人的典型轨迹。不过,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进城”不再是最大的难题,因此,“高加林们”留在了城市里,但他们依然要面临着城市生活的挑战。从“花街”走出的70后作家徐则臣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小镇青年,他们来自南方小镇,却加入了“北漂”青年的浩荡大军。《跑步穿越中关村》里的敦煌、《啊,北京》里的边红旗、《西夏》里的王一丁,这些人物都是北京的边缘人,干着办假证、卖盗版光盘这样不体面的工作,还要时刻面对旁人的冷眼、家人的指责,他们不仅物质匮乏,在精神上也十分无力。但是,北京这座城市总能激起他们狂野的幻想,而重返凋败的故乡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生活中,这类人物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只是大多数人对他们视而不见。

    喜欢塑造这些“灰色地带”的边缘人物的写作者,大多也是有过亲身经历的城市漂泊者,对他们来说,很多创作带有自传的影子。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镇青年文学”呈现出了非虚构的风格,比如在文学圈子里有名的“北漂伤痕文学”,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也正因为它们植根于真实的故事,这些小镇青年的精神痛苦、心理创伤才能更真实地呈现出来。北漂作家远子的《十七个远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放弃了完整的故事叙述,只有一个个蒙太奇式的影像瞬间。“国贸的地下王国”“五环边上的灯塔”“夜幕笼罩三里屯”“六郎庄的日与夜”,等等,我们对这些故事的场景、人物并不陌生,他们可能是住在城中村里的“蚁族”,可能是在拥挤的高峰期郊区巴士里挥汗如雨的“搬砖族”,也可能是在灯光昏暗的廉价酒吧里的买醉者,他们来自无人知晓的小镇,他们的未来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在奋斗中挣扎、在迷茫中探索的小镇青年,有时候命运似乎已经“天注定”。作家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塑造了一个不向宿命低头的青年,主人公涂自强被家族赋予了光宗耀祖的使命,但出身寒微的他却被学业、工作、疾病、贫困一次次击倒,直到连“反抗绝望”的可能都不再有。涂自强失败的奋斗背后是中国无数同类青年的眼泪,时代赋予了他们从灰色地带走出的可能,但大城市却摧毁了这个幻梦,这不仅是下层青年渴望进入上层社会的失败,也是阶层流动趋于缓慢的例证。

    但是,眼泪除了让小镇青年唤起内心的悲情,却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这大概是一代人难以逃避的宿命。如果我们把视线拉长,在西方文学的画廊里,也有类似的小镇青年,比如,《红与黑》里的于连、《高老头》里的拉斯蒂涅、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他们也有着对大城市和上流社会的幻梦,但在自我压抑、忍辱负重甚至扭曲人格后,他们真的如愿以偿了吗?对此,文学大师们并没有给我们乐观的答案。但在惨淡现实之外,文学画廊还是给了小镇青年一席之地,这或许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慰藉吧。

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8月19日 02 版

小镇青年是我一辈子抹不去的标签
我怕闷 怕一天重复了一生
青年走了 小镇怎么办
迷茫中奋斗挣扎的城市边缘人
曾经的岁月静好只在想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