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新丝路 新青年 新梦想

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之路

吕文利(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8月22日   02 版)

    编者的话

    近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三个大的发展战略,其中之一就是“一带一路”建设。对此,习近平提出八项要求,并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一带一路”是21世纪的“新丝路”。它既秉承了古老的丝绸之路精神,又增添了亲诚惠容的时代理念和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新时代的“新梦想”——这既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青年梦”“世界梦”的重要途径。

    如何正确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层理念,充分理解中华民族向来倡导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优良传统,重新审视丝绸之路精神的深刻内涵……对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与调整,对于我们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连,夯牢“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意义十分重大。

    为此,《思想者》特邀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魏亮、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文利解读“一带一路”战略,以飨读者。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以后,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欢迎,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丰硕的成果。但是,并非所有人都乐于看到这个结果,一些噪音也随之而起。比如,质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合理性,宣称中国搞“一带一路”首要目的是扩大在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抵消美国的地区指导作用等。

    其实,这种疑虑也见怪不怪,因为它脱胎于冷战思维,以及一些西方人惯有的非此即彼思维。不过,毕竟早就有西方学者能够清晰认识到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并进行深刻反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指出:“在欧美,人自婴孩时期便养成侵略性格,很少提到合作精神。在中国,他们不灌输侵略性,而是灌输互助合作精神。在英国,也许在法国也是一样,我们要忍受各种形式的暴力和不顾公共利益的行为。这是腐朽败坏的征兆。来自中国的精神可以有力地抗拒这个坏倾向。”

    正确理解“一带一路”的深层理念,充分理解中华民族向来倡导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优良传统,重新审视丝绸之路精神的深刻内涵,实在很有必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崇尚和平与包容,是一种既此且彼的伦理和思维。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和为贵”的理念,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的伟大思想。只有“兼爱”,各美其美,才能“非攻”,人类才能发展。爱好和平,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政治智慧,是苦难后的思想结晶。和平的传统也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这是中华文明向世界作出的独特贡献,有别于一些西方人排他性的非此即彼思维。

    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发展正是和平合作精神的体现。纵观丝绸之路发展史,凡是发生战争时期,丝绸之路基本上是中断的;凡是和平时期,丝绸之路都是畅通的。所以,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有赖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稳定。

    实践证明,以和为贵,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中华文明的底线。无论强大还是弱小,无论先进还是落后,中华民族从来都致力于提升自己,帮助他者,漫漫五千年的长途,无不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秉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理念,就是新时期以和为贵精神的具体表现。尊重对方,守护差异,不以个人或者个别国家标准为唯一标准,不搞双重尺度,这是60余年来中国外交实践带给世界的制度创新的贡献。

    正是中华民族崇尚“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的理念,使得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世代相传。

    互利共赢精神是丝绸之路发展兴盛的“推进器”。以往的冷战思维,认为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储藏的石油、煤炭终将挖掘殆尽,大家必须进行争夺;但是在“一带一路”的新思维中,大家必须开掘人类最重要的自身资源,即各国和各种文化的合作与共赢,这是未来世界新的利益增长点。

    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我们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参与到合作中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从来就不是封闭的,更不是狭隘的,这与TPP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有本质区别。

    站在各国一己利益的角度,也许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但是站在人类的整体利益上,有识之士应该拥抱“一带一路”的新思维、新愿景、新实践。我们希望,西方一些智库及某些媒体人能摒弃零和博弈和非此即彼思维,以务实的态度,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让我们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还世界一片清清朗朗。

吕文利(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8月22日 02 版

助推世界经济的"一带一路"逻辑
构筑中国经济发展新战略
当代青年与“新丝路”
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之路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