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村:总是泛起浓浓乡愁
刚进入港口村,就看到墙上的水墨村庄宣传画旁边写着“心灵港口”。起初,我并没有看出这个嵌在大山里的村落与我所看到过的其他村庄有何不同,于是心中充满了疑虑,只能在行走中慢慢寻找答案。
与其他村落相似的是,港口村也有属于自己的公约,“守承诺,行礼义,养儿女,重教育……”三字短句组成的12条公约读来朗朗上口;不同的是,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后裔就生活在这里。
练了这么多年书法,却是第一次真正走近颜真卿。由六世祖颜之推创作的“颜氏十训”还清晰真切地保留着时代的记忆,“孝父母,和兄弟……严内外,慎官守……”这10句训诫被写在村里房屋的墙上,像是这里的一张文化名片,让人不能忽略。走进颜真卿后裔的家,门厅内是浓郁的笔墨气息,不同型号的毛笔挂在笔架上,有人摆弄着书桌上的文房四宝,在宣纸上挥毫泼墨,垫在纸张下的毛毡上是渍渍墨迹。
作为民宿,颜色无疑给前来游玩的游客提供了舒舒服服享受恬淡慢生活的场所。如果客人闲来无事,可以在一楼练练书法写写字,在二楼沏杯热茶看看书。走在楼中,能发现似乎年代久远的老房子总有很多奇巧“机关”,各种窄小而高陡的楼梯通向楼上与楼下。在弯弯绕绕之中,既能于房屋最高处俯瞰澹澹生烟的瓯江,也能在楼下小院懒洋洋地晒太阳。民宿老板介绍道,“除了现在这些,我们还想努力开发新的项目,比如果园采摘或者瓯江漂流。”没有前台和房卡的“旅馆”,好像让人回到了自己家。
有青山可以望,有绿水可以赏,有健康蔬菜可以吃,有朴素生活可以过,就已经达到了港口村发展“民宿经济”的目的,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今,200多万颜氏后人遍布全球,港口村的颜氏后裔却依然守候着家乡,在现实与历史间来往穿梭。发展“民宿经济”的颜氏后裔们,改变的是生活形式,不变的是那分对港口的乡愁。而“故乡”这个字眼,仿佛念一念就充满无穷力量和无限羁绊。
这份羁绊不来自于别处,正来自于村里浑然天成的田园风光和敦实淳朴的民风。走在村中,能看到紫茄子和西红柿等蔬菜在村民小院旁的地里安静地生长,这些不打农药的绿色食品就是村民平常饭桌上的菜肴。
最美的一定是那十八弯通往家门口的山路,最好吃的一定是妈妈亲手烧的菜,这就是乡愁,让人走出去了还想回来的心灵港口。正如席慕蓉所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从村子中出来,答案已经浮现心头。这个还没被完全商业化的港口村虽不被万人簇拥,但却是村民最舒适的港湾。继续它自己的生态文明发展节奏必然是当下最好的前行之路。
(贵州师范大学 赵建琳)
梦里仙乡:峰源养生基地
在山路盘桓整整一日,尽享移步换景之趣,一问才知我们已经身处峰源养生基地中了。
这里的山不高,不是陡峭奇伟的天险,却恰好俏立在曜空云翳下,叠屏一般随着我们一路前行次第展开,缭着岚气懒懒地敞开怀抱。
山上生长最多的是竹,泼金落炎的日光下漫山遍野俱是蓬松高挑的薄绿,姿态冷傲地俯视着过路的我们,显示出一种温和却悠远的生机。不似万花争春的盛光葳蕤,却有延展无尽的蓊郁。
天风来时,云也逸散,林也微摇,极目远眺时可见一匹繁复丽锦忽自九天垂挂而下,艳绝,亦清绝。
就像丽水莲都给人的感觉。她静坐在群山中间,青山为骨,瓯江为魂,诗词为心,岁月打磨出温润的轮廓,不张扬却有可令都市来人神涤意荡的魅力。
我们一路向山内,正辨不清方向时,忽然山路一转、群山一让,眼前一明,显出一片农业基地来。
刚一下车,原本被铺天盖地的绿色间掩映的明紫媚红便扑至眼前,丝毛飞廉、玉簪、穗苋、山绣球、萱草如深闺好女,各在天庐地被间艳丽。
远观棚如翻浪,田如尺方;细看下茄子如琢紫玉,南瓜如磨黄石,果椒如燃彩灯,苦瓜如聚碧波,正是峰源乡尤源村高山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养生农业示范基地。
据导游者介绍,自去年以来,莲都区主动适应农业转型的新趋势,全域推进养生农业的发展,全力打造“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品牌。
峰源也的确凭借着好山、好水、好空气,以原汁、原味、原生态为卖点,充分发挥了积淀上千年深厚农耕文化优势。
听闻峰源全乡积极倡导不使用化肥农药,并经过党支部、政府各级人员的不懈努力,从今年开始,农户彻底告别农药化肥,回归自然农法,人工除草、杀虫灯治虫害、施鸡粪等有机肥,力求在农产品品质上精益求精。至少导游给我们试摘的小果实只要水洗浮尘之后就可以直接入口。
我们到访时,莲都区四季豆、小南瓜、蒲瓜、黄瓜等一批养生农产品都已上市并被高价收购,我们见到的种植区已经过了一轮采摘,却仍显出欣欣向荣的长势。
峰源正全力打造全国养生农业示范先行区,积极搭建养生农业+社区、养生农业+旅游、养生农业+互联网等形式,而我们则有幸体验了前二者,几天的经历中我们也的确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吃得舒心。
这里经销批发的生态食品、梅岭凤鸡、生态禽蛋畅销市场,据说供不应求,导游也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他们与哪些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线上线下合作关系。
再瞰眼下锦绣青芳,那蒙络的茎叶,流动的是土地的菁华;那玉色的瓜果,结出的是岁月的甘甜!
离开时正值暮沉,赤霞如烧怀都云锦,花香如酿一斛月光,禽鸟啁啾和着风吟人语仍在轻响。这景色我们曾踏歌共赏,这地方也该是梦里仙乡。
(北京理工大学 徐雅钰)
碧水青山养育生态产业
原先的我并不知道在浙南深处会有莲都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因缘际会,于8月中旬,我们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背包客与丽水有了一次美好的约会。
这里,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80.79%和81.62%,极佳的生态环境加之近些年来山区交通越来越便捷,大山里面的资源能够被运到城市里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已经小有成效。试想在过去,这里由于交通条件限制,好山、好水、好空气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今,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国家的政策扶植,这里的青山绿水渐渐出现在大众眼中。
旅程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丽水莲都区的百兴菇业。“百兴菇业”主要生产杏鲍菇,这种菇对周围生长环境的净化率要求高,人工培育难度大。在日常生活的家庭餐桌上,我们总能品尝到它的美味。而这次,我们一行人有幸参观了杏鲍菇的整个培养过程,从装瓶、接种、培养、搔菌到出菇。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长得白白胖胖的杏鲍菇安静地住在工厂里,我们在整洁干净的生产车间闻到了杏鲍菇破土生长的清新味道。
不同于传统的种植模式,杏鲍菇工厂化的生产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栽培设备,并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固体还原成液体接种技术进行生产,这样菇类的产量会大幅提升。在我们一行人与菇业的负责人聊天中,我了解到杏鲍菇的生产过程高度智能循环化。生产的杏鲍菇用木屑、甘蔗渣作为营养基,生产出工厂化的杏鲍菇后,菌瓶里的营养基可以第二次利用,季节性选择种香菇、木耳、平菇。种完之后,菌瓶里的营养基还可以进行第三次利用,做有机肥。这样的技术利用使得产品生产更加生态无污染化、可持续化。
这座地处浙南山区的丽水市,依托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水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加上现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迅捷发展,对于区域生态发展如虎添翼。青田田鱼、庆元香菇……这些平常丽水山里人不起眼的家常菜,如今端上了都市食客餐桌,其美味让都市食客着迷。互联网的发展把这些好东西带出了大山。在参观百兴菇业工厂的时候,我发现菇类的很多周边产品,各种菇酱成为餐桌上的热门食品。在淘宝店、天猫商城上,这些美味新鲜食品,被人们购买着。我相信这样的生态经营模式会让丽水的未来越来越美好。
(江苏师范大学 邹静)
文化古堰,诗意画乡
古堰画乡,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距丽水市区20公里。光听地名,就对这里的美与诗情画意联想颇多了。
我们走进景区,阵阵凉意袭来。古色古香的村道旁,是蜿蜒碧绿的通济堰,它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支流水系众多。河两岸草木丛生,枝丫参天,两岸的树枝互相延伸、缠绕,成天然的绿色清凉天幕。其中,岸边一棵舍利树格外引人注目,经多次雷电劈打,仍起死回生,历经沧桑却顽强屹立,这不正是村落人民精神的最好呈现吗?舍利树下的石头上,画了一只小松鼠,给古树以灵动之韵,曲折的经历也不显得太凝重。
堰头村开发得不多,原汁原味,路边的小店都是旧式建筑,木板、瓦墙、石阶。顺着道路望向右侧,看到一扇白底刻花的门,十分精美,门上题“南山映秀”,四角的蝙蝠代表“福”气,上方是“寿”字,有树、有花、有兽,仅此一门,足见小村的文化积淀。
细看古墙上挂着个牌子,“倪老腌O2O体验馆”,走进门内,地上摆满了五颜六色小辣椒的盆栽。门内是“倪老腌”展示基地,创始人老倪,最初是一名公务员,几年前辞职下海,如今已做到淘宝网第一辣椒酱品牌。“倪老腌”辣椒酱已成古堰画乡的特产,老建筑里的新玩意,小村也在一步步融入现代因素。
顺着古道进入堰头村深处,登上松阴溪观景台,俯瞰宽而静的河面。数只白鹭在对岸溪边嬉戏,时而挥动翅膀、时而俯身啄食,享受着古堰画乡的诗情画意。溪岸呈拱状,可以缓冲水流也可扩大接触面,听说当年修堰的两位司马的设计思路得到了从溪水游过的一条青蛇的启示。
穿过竹林幽径,走进古贤长廊,范成大、汤显祖、刘廷玑等先辈都曾在古堰留下自己的故事。街古亭古埠头、青瓷古窑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和古樟树群,古堰文化深深,乡愁浓浓。
我们在保定码头坐船,几分钟时间可至以“巴比松”文化为核心的画乡。泛舟瓯江,碧水蓝天,微风徐徐,时间缓缓,江南风景无限好。“古堰”和画乡是两个景区,瓯江隔开,遥遥相望。
船抵“画乡”,千年古樟迎接我们上岸,樟树下有乘凉的座位,不少游客在这里歇脚,望瓯江风光。我们在这里拉开横幅,向游客送上文明出行的宣传册。“文明背包游”是我们此行的宣传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邀请路人来横幅上签字,发放、讲解文明旅游出行指南上的内容。做文明背包客的践行者,其中,孩子是我们的文明行主要宣传对象,有的孩子刚刚学会写字,在爸妈的协助下,一笔一划认真地签在横幅上。参与活动的游客都说,丽水是还未被工业化进程污染的宝地,每个出游者都应该爱惜眼前的青山绿水。
路边的生意人,对我们的活动也十分感兴趣,前来询问。其中有位是街边油画店的店主,因为喜欢画乡的风景和诗情画意的氛围,在这里开了油画店,并将临近的店铺也包下,做起了咖啡馆。他不把在画乡开店当作谋生手段,他把这当作生活的艺术。
文化古堰、诗意画乡,每个人都能在这里领略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乡愁。
(上海交通大学 王欣媛)
利山让心灵栖息片刻宁静
8月16日一早,“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团队的十余名师生走进莲都区大港头镇利山村。
小村初见的印象是大片大片的荷塘、古朴典雅的廊桥以及周围整齐有致的徽派建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经过了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山间潺潺溪水,这个有着千年古树守卫村口的地方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让人的心灵栖息着片刻的宁静。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村庄,在2009年还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差、没有特色产业,经济面貌十分落后的穷山村。而如今的利山村房屋错落有致、街道笔直畅通,就连公共厕所都极为干净整洁。
该村还沿利山水库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景观带游步道,并沿山涧从利山西泵到利山头村修建了一条长800米的游步道,供游客步行登山观景。同时,在村庄定位为旅游村后,在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河道净化等方面,均做得非常好。为打好文化牌,利山村里还专门建设了畲族文化展示中心,并且成立一支文化传承服务队,向游客展示畲族人的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以期极大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如果能够加入一些畲族的互动元素,将会更加夺人眼球和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衷心地祝愿利山村的未来可以更加美好,发展之路更加广阔。
(中国农业大学 曹爽)
在沙溪游走荷塘碧波
2016年8月15日,我们“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的队伍来到了素有“风情东西·养生畲家”美誉的莲都沙溪民族村,迎接我们的是当地一位热情好客的畲族汉子。随着他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位于村口的一家富有当地特色的农家山庄——青腾小院。
这是一家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的农家旅馆,白墙青瓦以及大量木质材料的使用给人一种寓于自然的清新雅致之感。走进青腾小院,能看到养着锦鲤的鱼塘、漆红色的八角凉亭以及年份久远的磨盘错落有致地布局在庭院里。凉亭中的石桌上摆好了丰盛饭菜,一些远地而来的客人坐在凉亭中一边说笑一边感受着露天就餐的乡间风情。
走进民居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屋中的装饰大多都是当地的特色工艺品,白色的墙上挂着由竹草编织而成的蓑衣和斗笠,围栏上是一排排编成船状的草鞋,茶几上摆着竹制的托盘和全套的茶具。穿着畲服头戴针织彩带的头巾的老板娘在楼上楼下忙活着招待客人。
作为客栈,自然少不了当地特色的美食和美酒,房梁上挂着已经被晒好的畲家腊肉和小粽,等待着客人品尝,民家旅馆会为来往的客人端上一盘野山笋、土豆腐、土鸡锅和咸猪手。斟上一壶自家酒窖酿的青瓷酒壶金盆露。在这间小小民居屋中,每个细节处充分展示畲族风情,俨然是一个浓缩的畲族工艺展览馆。
民居对面不远处便是十里荷花池。莲都向来有“荷花之乡”的美誉,沙溪的荷花更是其中翘楚。当我们走进这片荷塘时,放眼望去,盛夏时节的墨绿色的荷叶铺满了整个田野,层层叠叠,点缀其中的白色粉色的娇艳荷花在夏日的微风中摇曳着身姿。我们在烈日下撑着阳伞走在蜿蜒着穿过荷塘的木桥,纵然在37摄氏度的高温下也能感受到碧荷绿水带来的丝丝清凉。
荷塘中心有解暑的凉亭、用来浇灌的转轮风车。坐在凉亭中看去,远处是沙溪连绵环绕的青山,近处坐落着白墙黑瓦的徽派畲族民居,与荷塘、木桥、凉亭交相辉映。我们倾听着荷塘细语,仿佛置身于古人填词的江南诗画之中——炎夏雨后月,春归花寂寞。满堂素红碧,风起玉珠落。走出这片荷塘的时候,不禁感慨,沙溪人对这片荷塘的爱,一定是远远胜于我们这些外来人的。
我们只是看到这片美景,便被深深吸引住了,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畲族村民们来说,荷塘是祖先和大自然留下来的珍宝,承载了一代代沙溪人的记忆,是无可替代的沙溪印记。因此,尽管如今的沙溪在致力于发展观光旅游,荷塘成了沙溪最吸引人的标志之一,村民们还是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不受干扰,不被破坏。在这片荷塘中,没有景区随处可见的烟头瓶罐、没有人会乱摘荷花莲子,有的只是一块块倡导文明旅游的标牌。
沙溪在打造农家乐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中,不仅充分利用了大自然赋予的景观、祖先民族流传的工艺,还发挥了全村人的创造力。请来设计师,在突出当地特色的同时,将自然、传统与现代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一点体现在村中路灯的设计上。传统的村落是没有路灯的,而城市现代化的路灯又与整个民族村的气质不符。重新设计后的深褐原木色路灯,挂着白底红色花纹的方形灯笼。灯造型取自畲族公德道具——龙角,线条流畅简洁、浑然天成。每到傍晚,伸向远方的龙角路灯点亮了沙溪的时光之路,成了沙溪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对自然景观的重新整合规划,在细节之处体现的强烈设计感以及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融合,为新兴的风情旅游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清华大学 李伟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