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关方面一直在对“黄牛”进行打压整治,可只要有需求,票贩子、号贩子们就有市场。一般的整治对他们来说,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们自有办法规避打击。
-----------------------------------------------------------
据参考消息网报道,北京市从2011年7月开通医院预约挂号统一平台,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使用网络或电话预约挂号。不过5年后的今天,大医院门厅里仍存在彻夜排队挂号的盛况,还出现了以板凳、水瓶、布袋等“替身”排队的奇特现象;而在“替身”附近席地而坐的,既有患者和家属,也有“黄牛”。
其实,不独北京,这种现象在中国许多大城市的大医院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那些号贩子提前购买好预约号,然后高价卖出以赚取大把钞票。有人说,人们痛恨他们,却也需要他们。尽管有关方面一直在对“黄牛”进行打压整治,可只要有需求,票贩子、号贩子们就有市场。一般的整治对他们来说,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们自有办法规避打击。
问题当然出在大医院的号源紧缺上。但是,大医院号源为什么会如此紧缺?恐怕最大的因素是,中国的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中了,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公立大医院。于是,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都往“北上广”跑,不一号难求才怪。这种局面的成因较多,最主要一点恐怕还在于过去几十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是遵循计划经济那一套思维和办法实施的;虽然搞了十几年的医改,但缘于种种因素而矫枉难正,有些地方还变本加厉了。
这些年的医改,始终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把公共卫生基本保障的公益性,跟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混为一谈了。一些人认为,要确保公共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就必须强化公立大医院的资源配置能力。这种想法和初衷或许好,但实际效果却南辕北辙。卫生保障是国家提供给公民的福利,医疗服务本质上却是一种市场行为,不能混为一谈。要破解大医院一号难求的难题,单靠行政手段,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缘木求鱼。
资源配置靠市场,这是一个普适性的常识。可是为什么在医疗卫生领域,这个常识就常常被人践踏,弃之如敝屣呢?政府提供给公民的,并不是直接的医疗服务,而是基本的卫生保障。公民在这个基本保障之下,去货比三家选择医疗服务,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现在却基本没得选,患者天远地远跑去大城市看病,却一号难求,只能任“黄牛”摆布。
问题不是没法解决。首先,让资本市场去配置医疗资源,而不是继续由政府以公益的名义去分配医疗资源。当优质资源不再集中于几家公立大医院,号源紧缺的问题就能解决了。同时,适当提高挂号费,也可以缓解号源的紧张。第三,像最新的医改方案所说,合理收取“药事服务费”,提高医生的技术性收入,让他们无论在什么医院,都能获得体面的待遇,几家大医院号源紧缺,其他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自然会逐渐消弭。
现在,一些地方开始允许医生在注册公立医院之外行医,这是一个好现象,值得鼓励推广。医疗行业只有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吸引更多医术高明的医生去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优质医疗资源过分集中的问题,才可能从根上解决。如此,哪里还有号贩子存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