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多从外地来北京就业的大学生一样,初来北京实习的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租房。为了不在异地他乡流落街头,在来京一周前我便开始在网上寻找房源,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离实习单位只有百米距离的小区。
发出租信息的是个20多岁的姑娘,电话沟通后为方便交流互相加了微信,她将房间拍了小视频给我。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入眼是一张大床,有衣柜,有阳台,尽管看不到更多细节,一个月800元的房租已经足够让我欢呼了,毕竟这是一周以来找到的房间中最便宜的了。
商量好房租押一付一,确定好入住的日期,我满心欢喜地开始收拾行李,想像着要把房间布置得温馨一点,有个家的样子。从未踏入过北京的我以为在北京租房并没有那么困难。
然而见到房间的时候我彻底傻了眼。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入眼满满都是杂物,一张大床被褥子分成了三等份,衣服凌乱地扔在上面,阳台上堆砌着行李箱、鞋盒一应杂物,整个屋子只有门口狭窄的空间可以站人。
“你的东西多吗?我们三个人睡一张床,每人800块。你睡觉安稳吧?”耳边传来声音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她发给我的视频是入住前的,不是现在的。尽管“一间房和三分之一床”的差距很大,但我迫切地需要有个落脚的地方,便应承下来,准备回青年旅社把行李搬过来。
到青年旅社的时候收到她的微信说房间已经租给了别人,表示抱歉云云。我已经没有时间去想为什么她会出尔反尔,为什么网上看的房间和现实中不一样,再次登录网站开始找房。临近天黑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一家大学生公寓,约定第二天早上去看房。
房东是一位40岁多岁的阿姨,我拖着行李箱到的时候已经在小区门口等我了。乘坐电梯到了10楼,阿姨给我介绍说:“我们这里住的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学生证才让入住的。女生住在这栋楼,男生住隔壁楼。”
进门一看,80平方米的屋子被分成了5个房间,一个8人间、两个6人间、两个4人间,大厅里也住着两个人,共住20个人。公用的卫生间,客厅里的储物柜,感觉像又回到了大学宿舍,有了群居的安全感。当即便交了一个月房租,在这里安营扎寨。
同宿舍的三个姑娘都是“老北京人”,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上班,有个姑娘已经在这间宿舍住了三年。附近的哪个超市经常打折,哪家的饭菜经济实惠,衣服从哪里买便宜又好看……她们说起来头头是道。
早上6点半前起床洗脸可以不用排队,晚上9点后洗澡水会变凉,晚上10点熄灯后尽量不要说话,晾衣服最好到楼下,一定要看管好自己的物品……我渐渐地摸到了群居生活中都要了解的门道。
迎来第一次搬家比想像中要快。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打电话说要来北京工作,想要与我合租,我自然不想让她体会独自一人的漂泊感,便再次踏上寻房之旅。
能找到现在的住所纯属意外之喜。每天下班就看房的日子过了两周,经历了无数次希望与失望的徘徊后,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东五环外一个大院的房屋出租信息。
网上信息显示所有房间都是新装修的,一居室,有独立卫生间、开放式小厨房,还配有衣柜和抽油烟机,最重要的离地铁口很近,房租每个月1100元。
当天就约了看房。开向郊区的地铁坐了一站又一站,下地铁后走了10分钟到了目的地,这是一个空旷的大院,三面分列着两层楼房,分为A、B、C区。院中种有花草,一对中年男女在院中打羽毛球,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在旁边嬉闹。
新装修的房子分为两种:窗户朝过道没有阳光的暗间,小点儿的1100元,大点儿的1200元;有阳光的亮间,小点儿的1400元,大点儿的1500元。亮间已经没有了,想想快到冬天了有暖气也不错,便押一付一租下了稍微大点的暗间。
新房总要有点油漆气味的,慢慢地也就适应了。没有阳光的暗间,冬天异常暖和,在屋内穿短袖也不觉得冷。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床铺永远处于潮湿状态,衣服放一段时间就发霉了,屋内手机基本没有信号,空气不流通生病了……还好附近有个公园,平日里可出去健身;去房东开的饭店吃饭还可以享受优惠……
转正后的第一个月,终于不用再靠父母的接济生活,和朋友商量着换了个大点的亮间。虽然电费比较贵,每次下大雨的时候房间都会漏水,但是接受雨水浇灌的盆栽长得越来越翠绿。每次回家路过食品厂的时候都会深吸两口气,隔墙飘来的香味儿特别像老妈烤的面包。
------------------------------------------------------
一线城市房价不断攀升,房租在最近四五年也在连续上涨,不仅一线城市涨,二三线城市的房租也在跟着涨涨涨。租房已成为大多数漂族难以承受的生活之重,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面对的不仅有高房租,还有黑中介、假房源、高额中介费。在北京,二三环上班五环外租房每天花费三个多小时穿越半个城区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常态。
如果你愿意把在租房中遇到的苦涩、惊喜和奇葩故事告诉我们,请发邮箱 voice@cyol.com 择优见报,奉上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