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没看到这么漂亮的活儿了。”在第十二届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机修钳工比赛现场,来自吉林长春一汽大众的小伙子王智博被裁判“点名夸奖”了。但这样的夸奖却让他不好意思,“我觉得自己跟别人还有差距,在这个行业里还得多学习。”
能够从一名普通的车间装配工到有技术含量的熟练钳工,王智博的付出也许是很多人看不到的。
“匠心。”他用这个大家都在用都在说的词来诠释自己在这个行业的坚持。
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下还要不要“匠心”
在北京京煤化工有限公司做了16年钳工,郭岐顶还记得自己刚工作时“激情满满”的样子。“一进公司就赶上大任务,愣是半年没回家,现在想想跟疯了一样。”
这个“挣钱少、特别脏、特别累”的工作,郭岐顶一直坚守着。因为“老科长”的精神始终在激励他。“据说老科长连小学都没毕业,却从普通工人,做到技术员,又做到主任,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郭岐顶说,“不管我们多早去,他已经在画图了。不管我们多晚走,他都没走。你永远不知道他到底回没回家。如果图纸上有个尺寸出了问题,他就是改一千遍一万遍也一定要弄好。” 郭岐顶觉得,这就是一个钳工的“匠心”,而这是科技或者机器所代替不了的。
尽管不能像以前的老师傅一样,做一件衣服,一做就是几天,甚至是几十天的时间,但刘伟还是觉得在自己的岗位上真的需要沉下心来。 “琢磨细节,让技艺更熟练。”这位来自上海的振兴杯服装制版选手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赛,经过紧张又充满挑战的比赛,面对众多的高手,他觉得“自己的技艺真的还不够熟练,需要再磨练”。 在他看来,在现在快节奏、订单式的生产中,“匠心”仍然需要。
刘伟也经历过因为“技艺不精”而带来的压力。那是他刚入行的时候,有一次,公司接了一个两万件大衣的订单,负责打版的他立刻投入了战斗,但是前前后后修过几次版都没成功,这一下就耽误了工期,眼看着交单在即,他却无能为力,最后还是领导出马帮忙,才搞定了这个版。 那一刻,他感受到了经验和技能积累的重要,而这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学习的,在他看来,这就是匠心。 “如果自己不能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精益求精,那不得经常出现问题吗?”他说。
事实上,这样的经历,几乎每一个青年技工都曾有过。
来自陕西的钳工选手张志富也有过。 从学校毕业走进工厂的他因为实操不够,常常都只能跟在师傅后头做一些小活。即便这样,最初的那段时间也还是经常出错,“锉零件,锉不好,去维修设备有时候直接给修废了。”这样的经历在他刚工作的时候常常出现。 “但我得自己提升自己啊。”他说,那两年里,他跟着师傅学,自己买书看,下班别人都在休息的时候,他还在练习基本功,有时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手上磨的都是泡。 “假如我不自我提升,那我不是要做一辈子的学徒工吗?”他说。
来自广东佛山的服装设计定制选手贺佳音是一名技校的老师,课堂上,她除了给学生们传授专业技术之外,说的最多的就是“态度”二字了。 “一定要认真。”她说,“比如说做样衣,如果因为态度或者技术不够,导致一个程序出错,那几万、几十万的订单都要重做,甚至取消。” 她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为了能更好地教授学生,她不光要啃国内国外的专业制版书籍,还要不断地实际操作,从画图打版到裁剪制作,她都要苦练,认真地琢磨每一个细节。
她也曾有学生去企业实习遭遇过被批,“车衣服的线用错了,比标准用的线可能细一点点。这一点点可能学生觉得不以为然,但对客户来说这却是不能改变的标准。”
要做就做好
在钳工这个行业里,王智博没有想太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把每一台设备都修好是他的理想状态。 “不能糊弄,要做就做好。”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这位已经工作了13年的小伙子从来没有在岗位上糊弄过,哪怕是做很小很小的活儿,比如生产线上的工具损坏一点点,他也会当成大任务来做,“如果你糊弄机器,机器也会糊弄你,有些时候那些故障是可以不用那么费心很快地处理完,但是处理完之后三两天又坏了,这影响的不只是公司的利益,更会影响自己的信誉。” 所以,他不允许自己糊弄。
因为不糊弄,很多时候王智博要付出更多努力。
他记得那次修酸碱泵,因为里面放的是碱液,碱的浓度达到了90%,如果不小心溅到皮肤上,那是很危险的。他和同事只能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拆开,检查修理好故障,再把那么重的泵抬上去装好。大热的天,他们穿着厚厚的防化服,从早上一直修到后半夜,足足修了近20个小时,到最后连领导都跑来给送吃的。
尽管又脏又累又危险,但是能用自己的技术让故障的设备重新启动,王智博觉得自己的付出就是有价值的。
要做好,就要跟自己较劲,也跟别人较劲。
在工作中,来自长春丰越的刘亮总是跟自己较劲。 “如果没有较劲、钻牛角尖的精神,那就做不成事。”在他看来,较劲就意味着一种不做成不罢休是劲头,意味着一种对工作执着的态度。 因为较劲,他也出过不少风头。 有一次,车间里一台日本进口的用于喷涂的泵坏了,日方给的维护资料不全,厂里没人敢修,请国外专家来,花费又太多,“他们出场费太高了。”他开玩笑说。 这个时候,刘亮开始较起了劲,他觉得自己只要认真琢磨,说不定就能修好,于是他拿了一个备用泵做起了实验,没想到翻来覆去之后,他还真的找到了故障点,还就修好了。
“不是做不了,做不好,而是看能不能好好做。”来自吉林的指导老师袁瑞先说,以前,企业里多的是精益求精追求细节的老师傅,而这正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要学习的。
别人下班的时候自己钻研、别人工作的时候静静地观察、看见前沿的好案例默默地留心……这是刘伟自我提升的方式。 这样的努力让他收获了不少肯定,有时候一不小心还会成为一个标杆。
那次负责给一个品牌商20万件大衣的订单打版,他的版式就被品牌商拿去给各个供应商当样本,让大家参考。 “每天都学习,每天都进步一点点。”他说这就是他的匠心。
在现实和坚守中纠结
匠心,意味着热爱,意味着坚守。然而在压力重重的当下,老师傅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传承的过程中被“损耗”了许多,一些绝活绝技慢慢失传。“传不下去了,没人愿意学。”郭岐顶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匠心”不太重视了。
同样来自北京京煤化工有限公司的雷均,工龄比郭岐顶还要长一年。他也觉得,“九零后基本不愿意干这活儿”。“很多年轻人是被逼无奈,不是出于兴趣,而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并不热爱这个工作。”
对此,中国航天二院的钳工选手李道胜有发言权。他曾在某职业技能学校当了三年老师,深刻地体会到“招生越来越难”。“我问学生,为什么来呀?学生说‘家里让来的,混个毕业证就完了’。”李道胜说,“我们是热爱这个行业的,但是一些现状逼迫我们去远离这个行业。如果付出和收获能更成正比,对我们会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虽然嘴上吐着槽,李道胜工作起来却从不含糊。“不干活的时候想偷懒,一干起活来还是往前冲,还是得好好干。这算匠心吗?”他笑道。“毕竟我们用的很多材料都很贵,一块小玻璃好几十万,够买一辆奥迪了。”
来自上海一家服装企业的汪丽炯曾经几度跳槽,“上海压力太大,服装制版师的工资又没那么高。你想想看,有孩子,有老人,要住房,要吃饭,如果这个行业不能给版师提供好的成长环境,那么人才流失就不可避免。” 她坦承,跳槽的原因除了想要接触新鲜领域不断提升自己以外,工资也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过,跳归跳,在自己的岗位上汪丽炯还是不会马虎,“细节上还是要严格要求自己。” 不过,为了给青年技能人才创造成长成才的环境,有一些地方也在做着一些努力。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企业对技能挺重视的,对选手、职工、青年技能人才的待遇等方面也有提高。”振兴杯大赛机修钳工工种的裁判长杨全利说。 而振兴杯、包括其他赛事的出现也给了青年技工脱颖而出的机会,一批选手通过比赛晋升了职级、获得了荣誉、提升了技能,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