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为何屡屡得逞?个人信息泄露是关键的一环。山东的徐玉玉前一天刚接到政府部门的教育救助金电话,第二天接到了骗子相同的电话,结果为此送命。清华大学老师刚刚卖完房子,然后回到家立即就接到了诈骗电话,称他漏缴各种税款等。
在记者的调查中,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容易”:非常“容易”就找到了数百个信息交易群;非常“容易”就购买到了高中生、大学生的个人信息;非常“容易”就匿名买到了本该实名制登记的电话卡;又非常“容易”地联系上了贩卖银行卡的中介……诈骗分子实施电信诈骗的所有条件,都能在网络上轻松获得,且往往都准确无误。个人信息的售价仅为每百元1000条,平均0.1元一条。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信息交易群中交易的信息数据无所不包。除了学生信息,还有网购信息、新生婴儿信息、股民信息、车主信息、购房者信息……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可能成为交易者手中的商品。
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我们登记个人信息,有的甚至还要写上家庭成员信息及联系方式。当我们把信息交给对方时,其实就默认了这些拥有信息者应保证我们的信息安全,但这些拥有信息者中不少没有尽到这个义务。在信息交易群里活跃的倒卖信息者,不乏教育机构和网站的管理员。他们将掌握的众多一手信息资源转手卖掉,给受害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除了这些“内鬼”,很多储存有公民信息的网站也充满了漏洞。在黑客眼里,进入某些网站提取信息,简直如同探囊取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任何人的个人信息都有可能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虚拟的互联网上成为被交易对象。
在关于电信诈骗新闻的评论中,总能见到有网友嘲讽受害人太轻易相信骗子,殊不知很多诈骗分子是在掌握了受害人信息后,针对受害人实施“精准诈骗”。面对“精准诈骗”,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落入圈套。
那些无需实名登记的170、171号段电话卡,能通过匿名身份买到的银行卡,无疑为诈骗分子铺好了诈骗环节的“最后一公里”道路。这种漏洞,使得公安机关查找诈骗分子的真实身份变得十分困难。
想要减少乃至根除电信诈骗,关键要从源头治理,电信运营商和银行是两个关键的端口,应该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要从根本上打击电信诈骗,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个人信息保管单位等,都要积极参与其中。
互联网公司要关闭非法信息交易的平台;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实名制;个人信息保管单位要切实履行安全责任,对于倒卖个人信息的“内鬼”严惩不贷,升级网站安全等级等等。通过多领域的共同努力,把可能产生电信诈骗案的各个漏洞都堵住,这样才能真正遏制电信诈骗案的高发态势。
缺乏信任的社交无温情,人人自危的现象很可怕,期盼不必担心遭遇电信诈骗的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