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9月0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交流平台

引导资金有效流入实体经济

鲁洲(中国社会科学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05日   02 版)

    编者的话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当前如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作了具体部署。在我国每年新登记的企业中,小微企业占了大多数。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这类企业既是保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保障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那么,国务院的部署如何落实到位?如何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小微企业中,促进其健康发展?解决好这类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引导资金有效流入实体经济,充分发挥实体经济对经济稳定发展的中坚作用。为此,思想者刊登两位学者的研究体会,以飨读者。

---------------------------------------------------------------

    资金流向哪里了

    根据央行8月12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今年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6个和3.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4.29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8个和18.8个百分点。

    可见,相对于M2的同比温和增长,M1同比大幅增长,增速创6年来新高。自去年3月起,M1同比增速从2.9%的低点开始一路上扬,并在10月首次超过M2同比增速。此后,M1与M2同比增速之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至今年7月末,两者之差达创历史新高的15.2%。

    M2反映了市场资金的来源,一般而言,M2数量越多或增长越快,市场中的存量资金也就越多。截至今年7月末,尽管M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略低,但累计余额仍实现了同比增长。这体现了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稳健的政策意图,并不打算利用加码宽松来向市场释放更多的流动性。不过,M1与M2之间不断扩大的“剪刀差”问题值得关注。M1是流通中的现金(M0)加上单位活期存款,其中主要是企业活期存款。目前,M1余额已达44万亿之多,而其中M0只有6万多亿元,两间之间38万亿元左右的差额,意味着大多数M1作为企业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

    从以往的经验看,M1高速增长常常与经济形势向好是同向的。然而,时下M1高速增长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犹在的趋势并存。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企业持币待投资、投资意愿不高有关。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还未得到根本性缓解,内需不旺,外需不振,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还未完成,在此情形下,一些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项目,尤其是民间投资的意愿还不高,导致大量资金闲置在企业活期存款账户上。这也体现在企业的融资贷款上。据统计,7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只是4636亿元,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1.01万亿元和9164亿元,企业贷款呈现了负增长。这说明,资金并非没有流入企业,而是流速减缓,且流入后因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而形成了闲置,没有发挥增加经济活力的应有作用。

    同时,在这新增的4636亿元贷款中,居民贷款增加4575亿元,占据了新增贷款的绝大部分。在这当中,居民短期贷款减少19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包括了住房按揭、商用房按揭、汽车贷款等,而住房按揭是主体。今年以来,不少地方逐步取消或放权楼市的“双限”,房地产市场得以恢复性增长。市场回温迹象明显,甚至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出现了不少单价或总价“地王”。房地产市场的火热,表明大量资金涌入,而居民住房按揭需求持续旺盛,又为房地产市场的走高增添了助推剂。这无疑绑架了整个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中其他部门的资金供给形成挤出效应。

    就小微企业而言,其规模小,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经营风险大,营利前景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无论就资金的安全性和资金的回报率看来,小微企业难成市场资金青睐的对象。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市场资金对大企业都“挑三拣四”,更何况是处于先天弱势的小微企业,导致其融资行为难上加难。

    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首先,提振实体经济是根本。引导资金有效流入实体经济,其实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将更多的资金注入到实体经济中;二是注入到实体经济中的资金应切实发挥活络经济的作用。当然,这都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较高的投资意愿,而企业的投资意愿则最终取决于实体经济是否具有向好的预期。

    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尚在,实体经济更是承受了不小压力,投资回报率低,抑制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当市场机制无法内生足够的经济增长动力时,就需要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经济、行政等政策措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移,坚持内外需并重,提高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促成实体经济向好的预期。

    近日,国务院发布《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从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合理降低企业人工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较大幅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鼓励引导企业内部挖潜、落实降成本工作配套措施、建立健全降成本工作推进机制等多方面作了工作部署,为进一步提振实体经济提供了政策支持。可以说,只有实体经济形成向好的预期,更多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将不是个问题。

    其次,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市场资金是顺经济周期的,在经济下行时,资金往往出于避险的考虑而较难流入实体经济。此时,政府应发挥主动性,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差别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注重发挥国有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的导向作用。对于小微企业,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切实落实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三个不低于”措施;此外,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考虑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机制乃至设立专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银行,缓解这类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三,稳步推进金融体系改革。通过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夯实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借由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起资金流动性风险与投资回报之间相匹配的有效机制,从而使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管道走向畅通;鼓励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实现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多元化,以此动员更多的市场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创新,增强金融体系活力,等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金融体系的改革,必须建立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应切实防止脱离实体经济支撑的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否则,容易加剧市场资金的“厚虚薄实”或“脱实入虚”。

引导资金有效流入实体经济
探寻中国大国道路的理论支点
突破体制刚性,激活民间投资动能
方志文化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美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