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9月0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何以解“乡愁” 唯我新农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黄丹羽 陈凤莉 实习生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08日   09 版)

    有人在沙漠中挖出被视为野草的“珍宝”,有人寻找老铁匠,有人为乡亲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在“盐商杯”第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组的赛场上,年轻的创业者们在用各自的方式,化解“乡愁”。

    遍地“黄金”的乡村

    爱人吴昱希说,黄乐平时特别坚强,很少哭。可是在“盐商杯”赛场上,这个身着一袭中式刺绣红裙、梳一条长长麻花辫的女孩却在评委们面前两度哽咽。

    黄乐带来的是三联峒冰泉旅游项目。6年前,21岁的湖南女孩黄乐第一次走进位于娄底市兴化县的那座大山。兴化是国家级贫困县,黄乐第一次见到“那么穷的地方”。“没有公路,没有通讯信号,没有自来水。山上有个小村庄,只住了十几户人家,却有9位90岁以上的老人。不过,这些老人里竟有7位打了一辈子光棍。环境好,人都长寿,可是又太穷,娶不到老婆。”黄乐说,“那里水的PH值在3.7到3.8之间,特别适合饮用。”

    黄乐觉得,这里适合创业。夫妻俩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到湖南、湖北、陕西等地考察,最终选择在三联峒饲养娃娃鱼。

    2011年,黄乐开始在山上修路、接电、接水……刚去的时候,她带了个电饭煲准备自己煮饭,结果因为电压太低,电饭煲根本没法用。“现在别人看到我们的项目越做越大都觉得羡慕,但他们没看到我天天在山里烧柴火煮饭,几十个工人天天等着我给弄吃的、发钱时的窘迫。”黄乐说,“最开始苦的日子,我都不愿意提。”虽然从三联峒回到位于娄底市的家只需要两三个小时,黄乐却3年没回家过年,“一年365天,360天都在山里。”

    让黄乐感到欣慰的是,她的项目成长得很“健康”。最开始养殖娃娃鱼,后来又养殖了孔雀、穿山甲,建立起以科研、驯养繁殖为主体、集餐饮住宿、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当地农民生产的茶叶、水酒等农产品,黄乐也会负责包装销售。

    三联峒是个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部落。黄乐又依托当地的原始人部落,打造了冰泉峡谷景区,一边是山水风光,一边是原始人古战场遗址。目前,三联峒已经被评为国家级3A景区。

    黄乐坦言,在评委面前哽咽不仅出于激动,也夹杂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我21岁进山,青春全都在这里。”她说,“做农业非常累。支撑我们的就是信念,不能半途而废。”不过,看到昔日贫穷的大山在自己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乐还是很开心的。

    和黄乐一样,来自甘肃的黄俊科也是“慧眼独具”。从天津商业大学毕业后,黄俊科创办了天津极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根本没想过要回老家民勤。

    前些年“黑枸杞”突然被炒得火热,黄俊科发现,这个被宣扬的神乎其神的小果子,长得像极了自己小时候最熟悉的“蓝果”。“我们小时候都拿着玩,泡在水里水会变蓝,拿它当墨水写字。”他说,“当时家长都说这个不能吃,是有毒的。”

    经过认真研究,黄俊科判断“黑枸杞”就是家乡沙漠中大片生长、被人当做野草的“蓝果”。于是他回到民勤,创办了甘肃集创生态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和开发“漠兰杞”新一代纯天然保健品,让沉睡在沙漠中的珍宝有了“出头之日”。

    可爱的盆栽居然能长出蘑菇,而且还是健康可食用的。这个时尚新颖的产品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是刘蕾带来的蘑菇桑农业科技项目。“我们利用缙云山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整合农村废弃桑枝资源,在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技术基础上持续开拓创新,为蘑菇桑的桑枝食用菌种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蘑菇盆栽自销售以来,已经成功完成线上订单400多例。刘蕾还记得,一次给顾客快递蘑菇盆栽,快递小哥好奇的向他们询问,没想到小哥也很感兴趣,马上也要买一个。

    与消费者的个人关注点不同,对于这个项目,评委们更看重对废弃桑枝的回收再利用。“一般我们的关注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公司产品是否拥有核心技术;是否是生态环保型;从管理、模式、盈利点来看,是否具有运作可能。”半决赛初创组评委会主任、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陈文宽介绍,“对于既有实体又有互联网营销渠道的创业项目,评委们会略有偏重。”

    古老工艺焕发新光彩

    母亲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手中梭子不停翻转,边织布边等自己回家。这是冯维脑海中无法抹去的画面,也是她对老粗布最早的记忆。

    冯维已经离开家乡陕西咸阳多年,在外做过公务员,也做过生意。2015年4月,武功县领导通过微博联系到她,邀请她回陕西给老粗布做代言。“我在西藏工作九年,见了太多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就感觉回去做这件事,可能能给他们带去些快乐。”冯维说,“而且武功县的粗布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冯维回到陕西,当起了“粗布姐”。这次她带来的参赛项目就是“互联网思维+电商”缔造老粗布快时尚品牌建设项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家开始用机器织布替代手工织布,但粗布的颜色、款式却一直没有创新。提起老粗布,大家想到的还是“一铺能用一辈子”的粗糙床品。冯维开动脑筋,对材料、工艺进行了改良,打造健康生态的快时尚品牌“舞凡秀”。这次来参赛,她身上穿的就是老粗布制作的红裙子,她给这个小红裙系列取名“嚣张气焰”。将来,冯维还想带老粗布走上米兰时装周的秀场。

    来自湖南湘西的谭艳林身上绚丽的民族服饰和她带来的可爱手工艺品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她带来的项目是民俗手工艺编织。

    编织是纯手工活,棉线由工人一根根纺织,染色使用的也是传统的植物染色工艺。如今,已经没有几个年轻人会这门手艺,刚开始做这个项目时,因摔伤导致瘫痪的姑姑是谭艳林唯一的员工。她带着姑姑织出的样品走进山寨,几乎挨家挨户敲门,见人就问“会不会织这个”。几天跑下来,谭艳林终于找到了6个师傅。

    最初,谭艳林的项目“连小作坊都算不上”。几个工人一天勾出几件作品,她拿到网上去卖。没想到销售特别好,于是她开始做“培训”。在她看来,培训的过程就是传承的过程。

    在谭艳林的记忆中,以前的衣服都是长辈们一针一线做出来的,织布、染色、纺织,每个步骤都是纯手工制作。尽管现在有些老人还会自己织布,但那些色泽并不鲜艳、款式并不时髦的衣服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菜”,这些古老的工艺正离年轻人越来越远。谭艳林把这个工艺又捡了起来,她再次寻找到一些老师傅,开始打造私人定制版的民族特色服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

    李洁带来的是另一个与传统技艺有关的项目——山西铁府。这个山西小伙从晋商经营铁货的历史中找到创业灵感,却发现想找到一个打铁匠不啻于“海底捞针”。他花了不少心思,才在一些偏僻的小山村里寻找到5位打铁的老师傅,把他们的产品进行包装销售。“老的工艺会慢慢失传,说明他们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生活方式,所以要赋予他们新的元素,让他们符合现代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流传下去。”

    李洁想发起一个“寻找铁匠人”活动。“我想把山西所有的铁匠人都找到,付给他们更高的报酬,让他们把打铁这件事做下去。未来也会雇一些年轻人来当学徒,把快失传的技艺长久地恢复起来。”

    大赛评委、中证创投吴博文认为,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是个非常好的现象。“拿铁府来说,会让我这代人看到儿时的记忆。而且在他的整个产业链中,传统技艺并不是他的主要利润来源。但是他们有非常好的文化传承,他们对文化的概念,可以揉到产品中去。虽然不会直接给他带来很大的利润和销量。对这类产品项目,我个人比较欣赏他们有这样的情怀。从经济角度看,如果能结合好主营的产业,会是一个很好的配合。”

    带他们看新世界

    所有选手见到顾军林,都会喊他一声“村长”。这个长得有点“着急”的八零后,带着乡亲们种树莓,被大家选做村主任。这次,他带来了高原红树莓产业化发展综合开发扩建项目。

    在中国最大的树莓产地之一黑龙江读书时,顾军林常常路过大片大片的树莓种植园。那时,他可没想到,这些红彤彤的小果子有一天会改变他的人生。

    顾军林的老家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泉头村,当地也有野生树莓,但品质并不好。“嗅到”树莓的广阔前景,顾军林引进优良的树莓品种,建起了大通景阳川农业生态观光专业合作社,开始生产加工树莓产品。

    至今为止,顾军林的合作社雇用过的劳动力已经超过3万人次。虽然碍于行业规则,他给的工资不能比别人高,但他有许多凝聚人心的“小妙招”。“比如发放统一的工作服,每个月搞一次小活动,干完活准时发钱,这样老百姓就很开心了。”

    顾军林觉得,创业改变乡亲们的生活条件固然重要,但改变他们的观念更重要。其他合作社招人只干活,顾军林还提供培训。发放工资时,他坚持不发现金,工资打进工资卡。“起初老人家们都骂我,他们不会用卡,说我故意欺负他们。”顾军林笑道,“可是后来有一次在银行门口看见他们打招呼,说‘我来领工资呀’,都觉得挺开心挺自豪的。”

    随着顾军林的树莓产业越做越大,电视台的记者来了,南美洲的老外来了,21米长的大货车来了……这些“想都没想过”的新鲜事物,让当地老百姓对顾军林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粗布姐”冯维也在咸阳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目前,她的企业里有300多织工。“织布在武功县是原始手艺,不用培训,人人都会。我们主要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孵化基地。”冯维说,“我们使用的缝纫机都是电脑自动化控制,还会培训织工学打版、裁剪、蜡染、扎染等工艺。咸阳共有532个贫困村,在我的企业里学会这些手艺以后,他们就可以到贫困村去复制这个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黄丹羽 陈凤莉 实习生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08日 09 版)

何以解“乡愁” 唯我新农人
湖北团组织:点亮农村青年创业火种
“创青春·中国青年创业行动”
领跑青年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