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9月1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在家门口能挣到钱,很多年轻人陆续回来了”

江西赣州:让笑容进驻贫困山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裴江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12日   01 版)

    开栏的话扶贫不是“带点钱去”那么简单的事情,扶贫干部只有带着感情走进乡亲们的家里,才知道什么是他们最需要的。弘扬长征精神,决胜全面小康。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未来1个多月里,《中国青年报》以及中青在线的多名记者将深入江西、贵州、云南、陕西、宁夏等13个省(区、市),深入长征沿线地区,全面报道这些地方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显著成绩。


    尽管距离脐橙成熟还有两个月,但在江西省瑞金市黄柏乡坳背冈万亩脐橙基地,很多村民家的脐橙已经被商家提前预定完了。

    黄柏乡地处革命老区瑞金北郊,距离市区10余公里。10多年前,当地村民大多靠种植水稻、花生等农作物为生,一半以上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下。

    “现在的日子有盼头。”今年60岁的邓大庆谈起生活变化时,脸上一直挂着笑容。这样的笑容在黄柏乡很多村民的脸上都能看到。

    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之前的邓大庆靠着种几亩水稻勉强糊口。“当时太穷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全是老人和孩子。”邓大庆回忆。

    6年前,邓大庆种上了脐橙,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村里第一批种脐橙的人,邓大庆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

    享受银行无息贷款、一年4次的种植技术培训、加入合作社……邓大庆经历了很多第一次,也实现了家庭年收入的第一次翻番。

    “过去一年全家的收入大约1万元,现在一亩脐橙差不多就能挣上1万元。”邓大庆显得有些得意。

    黄柏乡因此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乡,邓大庆和他背后黄柏乡的巨变,并非偶然。早在1994年,黄柏乡就提出了在坳背冈的一片荒山荒坡上规划建设无公害脐橙基地。经过12年的发展,基地现有脐橙专业合作社16家,有集中连片的脐橙园1.5万亩,涉及5个村1173户农户。

    “在家门口能挣到钱,很多年轻人陆续回来了。”邓大庆说。

    只有小学文化的邓罗庆就是邓大庆口中回来的年轻人之一。今年30岁的邓罗庆18岁就南下广州打工,外出务工挣钱一直是村里年轻人的首选。

    没什么文化的邓罗庆在流水线上当工人,1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除去房租,所剩无几。即使这样,和邓罗庆一样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不愿回来。“回来不知道干什么,养不活自己啊。”邓罗庆找不到回来的理由。

    “以前村里泥巴小道变成了干净的水泥硬化路,很多人家盖上了小洋楼,买了空调、洗衣机”。2011年回家过年,邓罗庆看到村里发生的变化,是否继续外出务工的心开始动摇了。

    在村干部的动员下,揣着在外务工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万元,邓罗庆承包了10亩土地,走上了种植脐橙的道路。

    “我们的基地采用太阳能杀虫灯等生物环保杀虫技术,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在一棵脐橙树前,邓罗庆俨然成了一名农业专家。

    通过种植脐橙,邓罗庆去年在县城贷款购买了1套140多平方米的房子。“我计划明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多种几亩。”邓罗庆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黄柏乡党委书记陈佛保看来,过去单一的生产方式、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闭塞的信息是造成革命老区贫困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万亩脐橙基地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陈佛保说,“我们不光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还利用合作社统一采购肥料、统一销售果品、统一开拓市场。”

    “脐橙的销售问题解决了,农民才会没有后顾之忧。”陈佛保说,近年来,基地还建立起“互联网+”安全追溯体系和脐橙销售体系。

    “通过网上销售脐橙,果农收入大幅度提高。在市场上1公斤卖4元的脐橙,通过电商可以卖到10元以上,实现收入翻番。”陈佛保激动地说。

    在陈佛保的眼中,“互联网+”不仅提升了赣南脐橙的品质,也为整个产业插上了翅膀。

    经过多年的探索,黄柏乡坳背冈万亩脐橙基地在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授牌绿色无公害产品基地;2009年,成为赣南脐橙出口基地。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基地通过引导贫困户发展脐橙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到果园务工等形式,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把路、水、电完善好,把光纤通到村里,让大家网上卖脐橙更方便、更快捷。”陈佛保说出了自己未来的工作计划,“我们将继续把脐橙作为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产业,做大做强,助力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距离黄柏乡大约100公里的于都县罗坳镇大桥古嶂移民新村,和邓大庆一样,63岁的陈佛生整天乐呵呵的。

    “我家去年三喜临门,能不高兴吗?”陈佛生口中的三喜是:住上了新房、儿子娶了媳妇、自己抱上了孙子。

    “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这是陈佛生重复最多的一句话。现在陈佛生家里洗衣机、电冰箱、电脑、空调等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

    1年多前,住在古嶂的陈佛生过的却是另外一种生活。对于贫穷陈佛生有切肤之痛:3天不下雨就喝不上水,住的是土坯房,一条宽约1米左右的泥巴路是通往村外主要干道;村里的年轻人只要带着女孩回一次家,女孩准跑,贫穷让古嶂成了有名的光棍村。

    如今,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洋房整齐划一地排列着,路边的花草树木生机盎然,俨然一个宜居舒适的社区。如此巨大的反差,源于一项名为“生态移民”的改革尝试。

    “这项改革就是要帮助村民甩掉穷根。”罗坳镇党委书记谢荣生介绍说,大桥村6个村民小组中大约有67%的人住在土坯房内,地少人多,收入结构单一,就地发展实现脱贫难度极大。不仅如此,当地自然灾害频发,山体滑坡、地势下沉常常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安全。由于土地贫瘠,稻田平均亩产仅170余公斤,许多村民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谋生。

    通过“生态移民”,一个最明显的成果是:大桥村140余户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陈佛生,就是凭着家里3亩多流转的土地,每年能固定领到租金,儿子和儿媳也在县城里的工厂上班,一个月5000多元工资,脱贫早已不是奢望。

    “不光如此,我们不仅要让村民搬出来,还要让他们能活下去。”谢荣生说,“新村里的房屋与其他地方房屋不同的是,这里的屋顶都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

    “村民们靠着这些太阳能板赚的钱比以前种地的收入还高呢。”谢荣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安装一户五千瓦的太阳能发电板,总投资大约2.8万元,全部来自银行的5年免息贷款,光太阳能发电板这一项就能为每户村民创造超过5000元的收入。

    尝到甜头后的乡亲们干劲越来越足。一看到村民脸上堆着的笑容,谢荣生就感觉是自己带领村民和政府协同努力的探索得到了肯定。

    “我想让更多的笑容进驻革命老区的贫困山村,老区人民奔小康的梦想很快会实现的。”谢荣生嘿嘿一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裴江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9月12日 01 版

给父母一个拥抱
江西赣州:让笑容进驻贫困山村
中俄海军将举行海上联合演习
拐杖撑起的讲台人生
安徽六安举办第三届绿色发展论坛
犯罪滋生土壤仍然存在 不少诈骗窝点转移外地
纽约举行“9·11”事件15周年纪念活动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
寻找互联网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