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9月1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暖心

只为流动学子落地有“根”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13日   09 版)
扫一扫看H5
扫一扫看视频

    新学期开学典礼结束,赵生杰望着正走回教室上课的学生,他说:“多好的一个家呀,一定要为孩子们一直守护下去啊。”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欣/摄

    执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  欣

    视频编导:刘攀 

    H5制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文稿编辑:蒋韦华薇

    新学期开学,各大中小学校园重归热闹,位于北京一个旧货农贸市场里的树仁小学也不例外。由于地处西五环,和对面进城车道的拥挤相比,前往树仁小学的道路一路顺畅。

    校长赵生杰一大早就来到学校。看着学生们陆陆续续走进校门,他脸上挂着遮不住的笑,双手手掌不自觉地交叉摩擦,随后又往裤缝处蹭了蹭。太阳才刚刚升起,他就已一脑门汗——看上去有些轻微紧张。赵生杰对这样的情绪并不陌生,在过去的17年里,一到开学,他都是如此。

    开学典礼就在仅两个篮球场大的学校操场上举行,600余名身着校服的学生排队站着。赵生杰从堆放着各种杂物的校长室里出来,有些踌躇地走向50米外旗杆下、用两张课桌椅临时搭建的主席台,准备致辞。

    “很高兴在新的一学期,和同学们再次相见。”每个学期都有一批学生不来赴开学之约。“打工子弟就像没有根的小草,从远方飘来又飘走,教育问题成了悬在空中的事情。”赵生杰知道,对于这些家在外地、户口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北京的机会和繁华将他们的父母吸引至此打工,但也让他们自小离家,走上了“流离失所”的道路。

    “无论孩子走到哪里,接受教育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根本,只要这些流动孩子在北京一天,就需要一个可以上学的地方,一片可以成长的土壤。”

    赵生杰本人也是北京的流动人口。1994年,24岁的赵生杰从安徽老家来京求学。大学毕业后,误打误撞先后进入了北京两所打工子弟小学教书。他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流动孩子身上没有这个年纪本该拥有的天真、欢乐,反而充满沉默、孤独、跋扈、偏激这些负能量?”

    赵生杰发现,这些孩子虽跟随父母在京生活,但父母却因工作繁忙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关爱;而学校教学氛围较为死板,课程单一,孩子们学习兴趣不高,逐渐变得贪玩,荒废学业。

    1999年,赵生杰萌生了自己办学的想法。他当时仅有1000多元积蓄,又向朋友借了2000多元钱。7月,赵生杰在北京西四环的一个大杂院里租下了8间房,创办了树仁小学的前身——树人学校。

    “取名树人,就是希望在这片土壤上,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郁郁葱葱的大树。”

    赵生杰租的8间房都不是正规教室,大小各异,有一间曾是厨房,墙上地上布满油烟,赵生杰用砂纸一点点打磨墙壁,把布满油垢的地板打扫干净。几经周折,他以2元钱一套的价格,买到一所公立小学淘汰的100多套旧桌椅。

    为了宣传,他在大杂院门口挂起了招生和招聘启事,又向朋友借了大卡车,在四环边外来人口集中的胡同小巷内放着大广播做宣传。

    9月,树人学校正式开学,赵生杰已招聘到5位老师。超乎他的预料,第一次开学典礼上就迎来了150多个学生。

    在大杂院的院子里,赵生杰用竹杠做了一根旗杆,每周一带着同学们升旗,在升旗仪式上给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解答孩子们的疑惑。此外,他还安排了学校会唱歌的任课老师兼职给同学们上音乐课,带着同学们做课间操,为每一位适龄的同学系上红领巾。

    三个月后,大杂院面临拆迁。他只有两个选择,停办或者搬迁。

    赵生杰选择了搬迁。他说:“地方可以再换,但孩子好不容易在土壤中扎下的根不能断。”

    赵生杰回忆,在办学的前几年里,由于学校未得到教育部门的审批,十分动荡,他一度恨自己将流动孩子上学的机会置于飘摇的风雨中。

    2000年后,北京市大规模进行道路规划,建筑拆迁,房屋租金大幅涨价,赵生杰的树人学校在4年内一共迁了5次校址,从北京的丰台区到海淀区,从大平房到红砖房。他觉得,不管校舍换了多少模样,学校一定要在。

    2006年9月4日,是赵生杰记得一辈子的日子,因为在那天,他的学校和学生,被“连根拔走”。

    赵生杰说,此前一年,他在海淀区沙窝村的第5个校址上办学办得如火如荼,在校园内盖了十几间标准的砖瓦结构的大教室,还盖了厨房、厕所、办公室,重修了大门,又把操场铺了砖。当时就读学生人数达到上千人,甚至还开设了初中。也是在那个时候,赵生杰将学校更名为“树仁学校”。

    为适应学校发展,2006年上半年,赵生杰决定再建一个分校区,也就是如今树仁小学所在的第6个校址。

    “10年前,这里就是一个垃圾场,荒草丛生,我带着老师们一点点打扫干净,把校舍盖起来。”当时已经成家的赵生杰,同时收到了妻子想在北京买房定居的诉求,赵生杰想都没想,就把买房的钱投入到了校舍的建设中。至今,他还和妻儿住在北京四环边的出租房内。

    2006年8月15日,当赵生杰正在新学校工地上忙施工的时候,接到了一个让他“崩溃”的通知,“包括树仁学校在内的区里8所学校因存在安全隐患将被关闭”。

    “我决不让一个学生失学,不让一个老师失业。”和有关部门协商之后,在9月开学时,他亲手把学校的上千名学生、20多位老师送到了附近一家经过政府审批的学校。

    那天,赵生杰一个人站在校园的操场上,看着老师和学生乘坐的大巴车逐渐开远。他说:“那时候,心里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空洞。”赵生杰很懊恼,过去自己想着把学校办好就行,一直忽视了树仁小学的审批工作,没有把学校的根基打好。

    新校舍快盖好了,可学生都还没来得及在里面上过一节课。“我当时多想大哭一场。”那时,他通过赊欠和借贷等方式,先后投入几十万元建校。学生都送走了,赵生杰背了一屁股债。

    不久,第5个校舍被房主收回,唯一剩下的,只有第6校舍这所空房子。

    赵生杰说,那半年,不断有家长和同学来找他,希望他能把学校重新办起来,给孩子们一个可以上学的地方。

    “硬是死死地咬着牙,想着为了孩子再拼一次。”2007年春节后,赵生杰选择“背水一战”。在第6校址上重新打开了校门,开始招生。与此同时,他开始重视学校的对外交流活动,先后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石景山区教委组织的征文比赛,并且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郑瑞芳结缘,加入了七彩教育同盟。

    郑瑞芳曾评价赵生杰,在他的整个办学过程中,数次迁址,居无定所,全部经费仅靠每年收学生的几百元学费来维持,还没有办学许可证,“多不容易的校长啊!”

    被赵生杰的办学毅力感动,2009年,郑瑞芳代表人大附小给树仁小学的老师捐赠了25台电脑。

    再次办学,赵生杰还重新调整教育方式,将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方法带到了树仁小学。他曾在一次交流活动中结识了一位来自菲律宾的教育学者,得知一种名为“GPS跟踪教学”的方法,即每个学期初、期中、期末,分别让学生写成长体悟和教学感受,各班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及时作出评语,并根据同学们书写的内容调整教学方式。赵生杰把这一教学方式引入树仁小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树仁小学这片土壤,被赵生杰培育得越发肥沃,逐渐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2013年,石景山区教委对树仁小学的办学能力和资源进行全面评估,最终通过了树仁小学的审批,将其纳入石景山区正规民办打工子弟小学范畴。之后,教委每年都会拨款建设校舍、校园基础设施,学校学费也都按教委统一标准收取。2015年,石景山区教委对民办学校进行年底总结时,赵生杰也获得了“民办教育工作者先进个人 ”称号。

    “终于踏实了,在京流动孩子们可以放心在这里生根发芽了。”

    17年来,赵生杰为贫困孩子减免的学费总额已有30多万。赵生杰本人也在2014年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中国好教育”盛典中被评为年度“中国好校长”。

    此外,他还在今年将世界上第一家最大规模推广儿童音乐剧的连锁加盟体系——百小汇儿童音乐剧引进了学校。7月,学校有30多名学生在北京石景山区青少年宫,和来自加拿大百小汇,河南焦作百小汇的小演员门同台表演,用歌声和舞蹈交流。此前,在北京所有打工子弟学校中,从未有过这样的交流活动。

    17年间,有近4000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在树仁小学念过书。据树仁小学负责教学工作的老师贺占琴介绍,去年从树仁小学毕业的学生,学籍在北京的孩子,80%都升到了公办中学念书。学校很多老师来自外地,他们都对树仁小学的教学质量很信任,将孩子从家乡接来北京,到树仁小学念书。包括赵生杰的两个孩子,小学阶段也是在树仁小学就读。

    在开学典礼上,赵生杰向全校学生提出了“三学四问”的要求。赵生杰告诉同学们,要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感恩,学会快乐,同时,每天需问自己4个问题,我的身体有没有长进?我的学问有没有长进?我的工作有没有长进?我的道德有没有长进?

    “我希望把自己这17年体悟到的人生哲学用简单的道理告诉每个孩子,他们能来北京上学已经十分不易,希望他们的人生能够少走弯路。”

    开学典礼结束后,赵生杰望着孩子们嬉笑着手牵手回到教室上课,微微地笑了。“为了他们未来能成长得枝繁叶茂,要把这片土地一直守护下去啊。”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13日 09 版)

只为流动学子落地有“根”
理解质疑声,珍惜被质疑淹没的温暖留言
一周暖闻
开学救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