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眼中的科研人员,应该是站在世界前沿的领域里用双手推动时代的齿轮,给人类文明创造更多可能性的一群人。但是,在南方电网公司,有这样一位青年科研人员,她所做的只是“做好自己热爱的事情”,以匠心筑梦,开创中国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新时代。
仅用4年时间,南方电网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祝文姬带领团队成功攻克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供电技术,研制了驻停式电动车无线充电装置,成功建成国内第一条电动汽车无线供电小型试验车道,同时获评国务院国资委 “十大工程师故事”。
如果不曾有以上的了解,当这位80后年轻女博士站在你面前时,她脸上恬静的笑容会让你以为她只是一名刚出校门的学生。当谈到无线充电的技术细节时,她又难掩兴奋,如数家珍。
保研、直博,祝文姬在校园里是自带光环的学霸。她说,读研是本科学习下来顺其自然的事情,一开始还比较懵懂,但在大四的时候开始跟着老师做研究,发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读博、做科研工作的念头才逐渐清晰起来。从此在心里埋下一颗工匠精神的种子,每一次思考、每一个行动带领她到达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热爱,真的感兴趣就能够一直做下去。”祝文姬说,实验做得越多越感到喜欢,甚至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法割舍。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需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早出晚归是常态。尤其是在项目即将结题的时候,刚成为母亲的祝文姬基本舍弃了自己每天半个小时的哺乳假,为的只是让这个年轻的团队能够更好地协作。
淡定自若的背后,是对自己热衷事物的执着和坚持。
科技项目有2年的时间限制,而他们做了4年。在2013年的时候项目已经达到了立项时的要求,祝文姬却提出了延期。“技术最终还是要实现应用的,当时的功率和转换效率这两个参数都还有潜力可挖。”祝文姬认为要做就做到最好,草率地结题不是科研人员应有的态度。比起不断地翻越高峰,选择以怎样的姿态到达顶峰更为重要。
改变参数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需要将以往的实验和调试推翻重来,器件的选型和导轨的铺设都面临改变。经过了两年的努力,团队把充电功率从7.5千瓦提高到了30千瓦,将转换效率从75%提高到85%,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中难免有很多坎坷,但她却淡然地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最终都是要朝着一定的方向把问题解决。”也许祝文姬眼中,科研从未与论文和专利挂钩,让她感觉到奇妙的是将不同功能的模块组成全新的系统的过程,是精益求精地运用科学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精确、高效、极致。即使是穿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她认真又坚定的神情也能让人感觉到其独特魅力。
在同事的印象里,祝文姬在生活上温和内敛,在科研工作上却雷厉风行。“思维严谨,条理清晰。”同事欧世锋这样评价。她善于从全局上看问题,知道应该怎样安排项目进度,耐心地在技术上做出引导,也不乏细节上的考虑,让团队每个成员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细致地列下一项项工作计划。
除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面向智能电网的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团队还研制了国内首套输配电线路监测终端无线供电系统。祝文姬说,技术理论都是通用的,这是同种原理在多种设备上的实现。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融会贯通。
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轮飞速转动,人们在金钱的热浪中翻滚,爆炸式的信息席卷每一处角落,难以找到一颗沉静踏实的心。在这个浮躁与喧嚣的环境里,与其在大潮中扑腾着,三心两意地想着名和利,不如偏安一隅,努力做好自己热爱的事情。
青年科研人员需要有这样的工匠之心,守正创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成为中国制造的支柱。所有的光亮荣耀和如雷掌声终会逝去,只有这份虔诚之心会深入肌理,永不消失。
(华北电力大学 罗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