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9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长征路·新故事

寨子有座红军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婷舒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21日   08 版)

    如今,上少寨村民们希望为这里的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 。扫描二维码,为红军桥边的4所小学献出爱心。

    2016年9月2日傍晚,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几位村民走过架在八舟河上的“少寨红军桥”。这座木桥是1934年12月红军长征路过上少寨时,与当地群众共同搭建的,故名“红军桥”。八舟河几乎年年涨水,木桥也常被大水冲垮。为保护红军桥,几十年来,当地群众每年都自发对木桥进行维护整修。如今,这座桥仍然是上少寨几百位村民进出村寨的唯一通道。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婷舒/摄

    上少寨,夕阳下,一位村民挑着猪草、牵着马儿趟水渡过八舟河。不远处的“少寨红军桥”狭窄且难以承重,牛马无法通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青/摄

    上少寨,在广东打工的小吴拉着行李箱跨过红军桥,回家过中秋节。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隽辉/摄

    上少寨,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几个月大、正发着烧的孩子来到村口的小商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青/摄

    上少寨,一名儿童在门口玩手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婷舒/摄

    傍晚,上少寨小路上的村民,路边是一片荷塘。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隽辉/摄

    上少寨,吴春贤躺在床上看动画片《葫芦兄弟》。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隽辉/摄

    上少寨,家住在河对岸的吴雨涵与吴浩(音)在稻田旁玩耍。吴雨涵每天都会通过红军桥到上少寨与小伙伴见面。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婷舒/摄

    9月2日傍晚时分,八舟河边,小吴左手拽了拽肩上的双肩背包,右手拉着绿色的行李箱,走上通往对岸村寨的木桥。这座位于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的木桥极为古朴,由几十根原木搭作杈架楔入河床,4米的枋板铺为桥板,人行于桥上,颤颤悠悠,吱呀作响。小吴拖着行李踩着高跟鞋走在桥上,却依然神色从容。她今年19岁,在广东打工,这次回家过中秋节。她家就在木桥的尽头,那个名为上少寨的小村落已经披上落日的余晖,炊烟袅袅。

    这座木桥不仅是小吴回家的必经之路,也是上少寨600多位村民进出村寨的唯一通道。更特别的是,82年前红军曾从此处渡河。1934年12月,红军长征路过上少寨时,发现原有的简易木桥已非常破旧,便与当地群众共同搭建此桥,顺利渡河,同时也解决了附近上百名村民的出门难题。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和军民鱼水情谊,后来人们将这座桥命名为“红军桥”。

    上少寨犹如现世的世外桃源,古人有诗赞曰:“林光千里碧万重,花气沁骨春颜红。”村寨共有100多户600多名村民,苗族占95%,每天有上千人次要通过此桥。八舟河每年涨水时,桥几乎都会被大水冲走,今年就已被冲毁两次。当地村民每年都自发对该桥进行维护整修,在桥恢复前,他们只能靠渡船出行。

    上少寨村民多以种植橘子、柑、油菜、水稻等农作物为生,但木桥结构简易,难以承重,无法通车,村民收获的上千吨水果只得靠肩挑背驮。牛马只能趟水过河,一到冬天时常被河水冻伤。据统计,近20年来,不慎坠桥的村民不下20人,掉下桥的牛、马更不计其数。

    11岁的吴浩(音)和小伙伴嬉笑打闹着跑过红军桥,准备回家吃晚饭。他是高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天上下学都要通过红军桥。小学实行资源整合后,上少寨的50名学龄儿童被安排至河对岸的高屯小学就学。

    在少寨组长吴锡焰看来,目前当地增收致富困难,除了交通原因,还因为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技能较少,只能被束缚在土地上过日子。村民们都希望能修建一个集棋牌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于一体的文化大院来丰富闲时生活,但筹款困难,缺乏资金。

    上少寨的一座大院内荒草丛生,但依稀可见其恢宏壮观的规模。82年前,这里曾接待红军队伍,成为红军的临时指挥所。如今,这座结合了徽派建筑和当地侗族建筑元素的宅院已腐朽不堪。当地的老人盼望着重新修缮老宅,促进村寨与红军桥在红色文化中进一步融合。此外,目前村民生活用水全靠抽地下水,修建自来水管道也是他们的长期愿景之一。

    上少寨已经被纳入八舟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但由于交通不便、缺乏宣传,旅游业的发展停滞不前。村民们企盼着在红军桥下游架起一座结实平稳的公路桥,带动当地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让平安之桥带他们走上幸福的小康之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婷舒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21日 08 版)

寨子有座红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