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的遵义,天空中飘着小雨,广场上,60岁的罗琴荣怀抱着不满周岁的孙子,在《十送红军》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一旁,唱歌的、打球的老人悠然自得。广场边,湘江河穿城而过,河的另一边就是遵义会议的会址和纪念馆。
1935年1月初,长途跋涉的红军攻占了遵义,当时也下着雨,战士的身上都是泥浆。他们在城外清理了军装,洗净了脸和手,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整齐地进了城。先头部队已经在城里挂上宣传标语,老百姓好奇地涌了上来。
1月15日至17日,决定中国命运的“遵义会议”在这里召开,自此 “转折之城”成为遵义的代名词。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名单,遵义位列其中。
遵义会议纪念馆里陈列着许多文物:枪炮弹药、油印的党章宣言、斗笠和小米袋等,其中一些文物是当地百姓珍藏多年后捐赠的。馆内大多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一些国家的驻华使节也赶在长征胜利80周年前夕来此游览。
来自浙江的王勇穿着租来的红军服,在遵义会议会址前整了整衣角,戴好红军帽,换了几个姿势拍照留念。王勇今年28岁,在浙江做生意,因为从小仰慕军人,趁着带母亲来贵州旅游,特地到遵义看看。
这一天,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参观者络绎不绝。
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步行几分钟便来到仿古红色旅游商业街——红军街。亭廊下,几十名身着红军服装的老同志排列着整齐的队伍,在小型乐队的伴奏下,演唱着《十送红军》。
66岁的罗光华站在前排,昂首挺胸,分外动情。这是她担任这支名为“遵义激情广场”合唱团团长的第12个年头,她也是发起人之一。
这支由当地退休老同志自发组成的业余合唱团成立于2004年。出于对遵义的热爱、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起初只是两三名退休同志自发在 “红军山”(遵义烈士陵园所在地)上唱红歌。悠扬的歌声打动了很多人,加入合唱团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年轻的上班族也来了,至今团内已有100多人。
合唱团每天下午四点在红军街演唱。去年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合唱团的歌声“点燃”了整条街。“整条街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沸腾了。” 合唱团背后的墙上还挂着报道这一盛况的报纸。罗大姐说,穿着红军服装唱红色歌曲,团员们感到自己代表着遵义人民,充满了自豪。
“没有长征就没有今天。” 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罗光华表达了她对长征的理解。有时她会给8岁的外孙女讲述红军故事,告诉她曾经的艰苦,“我们有了今天,不能忘记过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婷舒 李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