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盏3D打印的“月球灯”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与前9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代表的手中依次点亮,以“青春自强 励志华章——一起来做‘六有’大学生”为主题的2016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启动了。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也不知不觉中步入了第十个年头,科技创新、自主创业、道德弘扬、身残志坚……在过去的9年间,共有10万余名大学生报名参与,寻访产生了90名“自强之星标兵”,900名“自强之星”,以及近90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这些有梦想并且执着坚持梦想的青年学子被发掘出来,成为同侪中的榜样。
经初步统计,前九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有16人,在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的有21人,在国有企业的9人,在民营企业、外资或合资企业的12人,自主创业的17人,继续攻读学位的22人。“他们很多人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或者是在岗位上崭露头角。事实证明,自强之星的寻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已经扎扎实实地树立了一批可亲、可敬 、可信、可爱的榜样。”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骥在致辞中说。
自强之星,走在坚持梦想的路上
点亮的“月球灯”代表着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王世栋的梦想。
2012年,这个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技术控”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看到了3D打印机能够突破机器加工的限制,去做一些非常奇特的零件,他觉得这样一个新的技术一定能够对设计、对工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没有走入百姓的生活?”这是王世栋的疑问。回国后,他就开始调研、查询文献,暑假也没回家,一直躲在实验室捣鼓,经过努力,终于做出了第一个打印产品“小章鱼”。2014年,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不断完成产品的更新升级,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质量的桌面级3D打印机。
王世栋从小在农村长大,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在院子里听爷爷奶奶讲故事,望着天空遐想着看月亮。在“月球灯”的制作过程中,他发现传统的加工工艺没办法雕琢那么复杂的月球表面,面对这个困难,他尝试着根据NASA官网月球卫星图精准建模,利用3D打印技术来完全地还原月球表面的纹理,制造出这款3D打印“月球灯”。“当月球灯亮起的时候,看到月亮的样子,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的往事,我对这个产品是非常有情感的。”王世栋说。
至今仍在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张晓敏心中萦绕的,是飘荡在重庆山区的一阵阵歌声。从2005年进入东北师范大学,公益支教就成为张晓敏心中的事业。2009年,学声乐的她作为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前往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支教。“他们都说农村的音乐教育很落后,我当时就不服气,因为我相信最宝贵的艺术资源在农村,就在山区里。”张晓敏带着孩子们在田野间,在小河旁,在操场上,唱歌、做活动。
有一个人的歌声令张晓敏印象非常深刻。那是一个叫小静的小姑娘,她和爷爷生活在农村,父母都在深圳打工。小静几乎从没在课上说过话,也没唱过歌。在张晓敏即将结束一年的支教时,在她举办的学校仲夏音乐会上,小静突然自己举手说“老师我想唱首歌”。
“当时全班的同学都愣了,她今天怎么了。”张晓敏回忆着,眼中闪着光,“她非常胆怯地走上舞台唱了一首摇篮曲。唱完之后她说,‘这首歌我想送给张老师’。这首歌是一首摇篮曲,却唱给了老师,我知道她想妈妈了,她说她在我身上找到了一些妈妈的感觉。”
在做了10年志愿工作以后,张晓敏内心的感受是,“我其实不是在帮助别人,我是在获得一种帮助”。
“去做。”张晓敏在启动仪式现场告诉在座的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梦想的层面,可能太可惜了,我们不要等,马上去做。”
自强之星,砥砺出人生的光芒
自强之星如何能从那么多同龄人中绽放光芒?逆境中的精神力量使他们“越磨砺,越坚强”。
“人的一生没有彩排,真正把握好机会才能创造自己的成就。”面对困难,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赵泽夏推崇“亮剑”精神,“逢敌必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
这位我军首届“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双学位指挥军官,在进入军校时放弃了当时热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响应号召选择了指挥专业。每到下午自由活动时间,看着技术类专业的学员锻炼锻炼,打打球,同一时间指挥专业要接受高强度军事训练甚至武装越野5公里。赵泽夏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几乎同样的专业,怎么会差别这么大。”
毕业后赵泽夏进入野战部队,当时单位首长对大学生的军事素质心里还不太不认可。经历了3个月的强化,他第一年参加大比武就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也扭转了单位首长对军校大学生的看法。这使他更加明白“付出才有收获”。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只是因为坚持的人太少。”这是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王勇的座右铭。8个月时不幸因小儿麻痹症致残的他,脑海中深深印着父亲的一句话:“儿子,你要争一口气。”
“我觉得争这口气就是,父亲告诉我,不要向命运低头,要和命运抗争。”王勇说,“我们家很穷,姊妹5个孩子,家里说如果你不努力的话,你将来娶个媳妇都难。如果不靠我自己的奋斗,真的无法改变我的命运。”
王勇开始了同命运抗争的旅途。199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并在2006年完成了硕士阶段的学业。年近30岁时,他从一家医学杂志社辞职,创办了麦德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用6年的时间,从20平方米民房里年营业额几十万元的小作坊,进化为员工80余人、占地1500多平方米、营业额数千万元的文化企业。
更让他高兴的是,终于能帮助那些和自己类似命运的人。近年来,公司为20余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月平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王勇还联合团队,为学校、医院累计捐赠了50多万元的财物;2014年更是成立“王勇扶残助学基金”,累计捐赠款额达80余万元。
在王勇看来,创业6年公司能发展到这样的状态,得益于社会对自己的支持和认可。“为什么对我认可,我觉得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良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