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人家,11口人,却罕见地聚齐了壮、汉、苗、瑶、侗5个民族,四世同堂的一家子生活得其乐融融——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里排壮寨这个颇为特殊的家庭成了当地民族团结的缩影。
龙胜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层峦叠嶂、梯田层层,境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各族群众,少数民族风情浓郁。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经过龙胜时,播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自治的种子。80多年以来,党的民族政策不仅刻在了红军楼和石崖上,还深深地烙印在了人民群众的心中。
家族中的侯光源指着全家福说,大半个世纪以前,壮族的侯正荣当兵回来后,娶了苗族的姑娘,生下了女儿侯日孟,后来侗族的王成建上门,娶了侯日孟,生下了侯光源和侯光祖。侯光祖在一次相亲活动中,结识了瑶族姑娘潘艳梅,后结为夫妇。多年在广东打工的侯光源,与汉族的黄世红结为夫妻。于是,这个家庭便有了5个民族。
“日子越过越好。”侯日孟说,她和丈夫平时在家种植果树,除了一部分用于售卖,旅游旺季时游客前来壮寨游玩,还能在此采摘新鲜果子,一年下来有两万多元的收入。儿子侯光祖结婚后从广州回到老家,在县城承包了一些小工程,儿媳潘艳梅平时在瑶寨为游客表演民族特色歌舞,既能获得经济收入又能顺便照顾孩子。“家里前两年装修了新房子,还买了一辆小轿车,今年准备再购置些新家具”。
2014年5月,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也是龙胜各族自治县唯一获此殊荣的家庭。
在当地,丰富的民俗资源和秀丽景色也拓宽了民众的致富路。
该县大寨村共有293户、1204人,几乎全部为瑶族,过去不通公路不通电,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自2003年修通公路以来,大寨村与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开发金坑梯田景区,景区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按比例补偿给大寨村作为梯田维护费,村民则需按照规定种植水稻和维护梯田景观。村民的梯田除了有耕作的收成,还有旅游业的分红,积极性空前高涨。
2015年,该村的入村游客量达51万人次,景区门票、索道、耕种补贴3项合计399.7万元,村民分成最多的达3.8万元,少的也有八九千。
临近大寨的龙脊镇金江村也是通过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结合,摘掉“戴”了多年的“穷帽子”。年近半百的黄道勇一边招呼饭店的客人一边说:“我家开的农家乐生意很火爆,旅游旺季一天可以接待20多桌客人,年净收入15万元以上。只要愿意干,致富奔小康并不难!”
据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府副县长蒙树枝介绍,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5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46.16亿元,同比增长17%。
“我们对瑶民(或苗民)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汉旅(族)的压迫与剥削,汉民与瑶民的民族平等,与瑶民的澈底的民族自决权,汉人不得干涉……”1934年,在离龙胜200多公里的灌阳县,党中央讨论制定了《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并向全军发布了《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十三条。
这一红军长征以来首次发布的民族工作文件,为以后红军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发挥了重大政治指导作用,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蓝本,灌阳玉溪村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祥地之一。
该县新圩镇小龙村风景优美,却因交通不便而“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灌阳县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旅游产业扶贫,硬化了千家洞黑岩景区门口至小龙村3.3公里的公路。
2013年,该县引进广西星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园,打造一条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游客络绎不绝。如今,小龙村变成小康村,获“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美誉。
“过去5年,县里洞井和西山两个瑶族乡的基础设施投入都超过亿元,同时,我们还按每户1.8万元的补助标准,支持少数民族同胞进行村寨改造。”灌阳县委书记陆桂弟介绍,近年来,灌阳县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为发展思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全县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0.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8.6亿元,并先后获得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等十多块国字号招牌(项目),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得愈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