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时,我参加了一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语言交流项目。虽然听起来像是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项目,也确实每周都要上5天课,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学术”压力。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年龄从18岁到60岁不等,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和巴西等很多国家。每隔一天下午放学后,学校都会给我们安排一些参观活动,所以在短短20多天里,也经历了不少印象深刻的事情。
美国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开放和融合。因为华盛顿大学仍在上课,学生宿舍比较紧张,我们被安排居住在寄宿家庭。我所住的那一家,女主人是菲律宾裔,男主人是加拿大裔,但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美国社会。其他同学的寄宿家庭也大多是“融合式”的。
开放和融合,在大学里面体现得更加明显。不论是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还是在我们周末去参观过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裔学生面孔都很常见。美国大学没有围墙,与社会融为一体,导致我们有一次找不到要上课的教学楼,只好向一个亚裔模样的学生问路。可能是我们的英语太差,被问路的学生听不明白,很无奈地用纯正的普通话对我们说:“你们还是直接说中文吧。”
有一次我和同学在梅西百货看一个包,一个美国妇女突然很主动地和我们攀谈起来,大意是说她也很喜欢这个包,颜色、大小如何如何合适,拉链的吊坠很有创意,等等,走之前还和我握了握手。虽然并没有完全听懂她说了些什么,但我们明显觉得她跟我们聊天时友好而愉悦。通过这位女士,我们感受到了美国人的热情与开朗。
发生在我同学身上的一件事,让她十分感动。我们在华盛顿大学上的是商业课程,有一天学校邀请了3位创业成功的校友来给我们讲他们的经历、经验。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围在他们旁边提问。我的一位女同学个子比较矮,那位公司老板则是个很高的男生,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这个老板全程采用“绅士腿”(两腿岔开降低高度)的姿势。我那位同学事后说起这件事,仍然感慨不已。
当然,不知道是否也跟“融合”有关,我们也碰到过一些不适应的事。比如,晚上10点多大街上基本就没什么行人了,对于习惯夜生活的我们来说有点不习惯。有时候天黑了在大街上被身材魁梧的黑人拦住问“能不能给我一枚硬币”,还是挺吓人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社会氛围,有些你认为不好或不适应的事情,也许在当地人眼中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正因为有差异,才使得旅游和交流有了必要性,有了可爱之处。来一场跨国旅行,不管你当时的感受是愉快还是遗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加,都会成为宝贵的人生体验。
(作者简介:刘子琪,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目前就读于暨南大学人文学院)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投稿邮箱chinausa@ao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