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的苏州正是虾蟹肥美的季节,以奥运冠军身份助阵的王镇出现在太湖边的赛道上,闻到潮湿的空气中有一丝咸腥,这有点像他熟悉的味道——暴走后从发际渗出,一滴滴落到嘴边的汗水的味道。
这种味道最早出现在王镇14岁的记忆里,结果一不留神伴随了他十多年,直到今年8月13日,里约奥运会男子20公里竞走的赛场上,汗水的咸味才骤然有了一丝甜味。它为王镇换来一枚奥运金牌,让这个90后小伙儿成为继刘翔、陈定之后,第三位夺得奥运会田径项目金牌的中国男子运动员。
然而,金牌背后,更多的是无人知晓的艰辛和孤独。
对于男子20公里竞走运动员而言,日平均训练30公里是家常便饭,一周7天,基本有6天得在路上往复循环,这样的节奏让“打小就坐不住”的王镇也常常吃不消。速度慢时,会和队友聊聊天,提速了就开始琢磨技术,更多的时候则是“累得什么都不能想”,只是习惯性地朝着终点的方向前进。
王镇刚练竞走时“腿都倒腾不过来”,为了赶上师兄们的速度和节奏,不知不觉还会顺拐,好不容易拼命赶上了,人家一加速又把他甩得老远。身体的疲累和挫败感让个性十足的王镇一开始很讨厌这个项目,“太累了、太费劲了,这啥运动啊?净瞎走。”少年王镇把想家的情绪一并通过电话嚷嚷给父母,“我就想着啥时候能不练了,让我回家。”
1991年,王镇出生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没有其他孩子“科学家”“宇航员”那样远大的志向,“就感觉人平平淡淡的,有穿的,能开个超市,吃也有了。”但过人的天赋和身体条件,让他在2005年被选进黑龙江大庆体育运动学校,也渐渐在参加过雅典奥运会的教练刘云峰口中,确立了一个“瞎想”的目标,“那时候坐在马桶上都在琢磨,我要拿奥运冠军,光听他们说就觉得特好。”
可奥运冠军具体有多好,王镇花了11年才知道。其间,他错过了不少站上最高领奖台的时刻,尤其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遗憾摘铜后,他曾打算在2013年莫斯科举办的田径世锦赛上证明自己,但踌躇满志的王镇在最后4公里时,累积3张红牌被裁判罚下,瞬间把他的人生目标打回了“小超市老板”的阶段。“那一秒钟就决定不练了,在队里一天,我都要认真对待我的事业,但我真被伤到了。”
这是师从中国竞走队著名外教达米拉诺后,王镇第一次被罚下,在他看来,这是对他技术和积极性的一次沉重打击。他从队里“消失”了,回到家和见面不超过3次的女友“闪婚”,又动了“回家开个小超市”的想法。
其实王镇并不是真的想开超市,这个儿时模糊的“梦想”更像他心中平凡生活的代名词,他想告别的是风吹日晒、大腿根儿总是磨破皮且背井离乡的日子。由于常年在意大利集训,跟随外教达米拉诺的大部分队员有近200天漂泊在外,“我结婚以后就没有回过几次家,小孩出生后就见过3次,第一次是他10天大的时候,他现在也不认识我了,我希望他能做个好孩子。”奥运夺冠后王镇曾这样说。
在意大利外训已达7年,在那里的日子,王镇每天走过同样的风景、只能选择固定的餐厅,也没有什么娱乐生活,甚至能自由支配的假日,他都常常不知所措。但在赛场上心浮气躁的一面也在渐渐消失,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我原来脾气不好,特别急,竞走不仅给了我快乐,更让我学会战胜孤独,现在的脾气秉性都是一点点磨出来的。”
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太想赢”的王镇没执行教练战术导致丢金,但他并没像两年前那样有所怨怼,而是吸取教训,在里约奥运赛场上稳稳“藏”在队伍中,并在队友蔡泽林的协助下,终圆冠军梦。
在失败中学会成长,王镇将部分功劳记在2013年世锦赛任性“消失”后接到的一通电话。当时,退意已决的王镇拒绝了很多电话、也不回短信,直到一天晚上8点多,手机来电显示的是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犹豫许久的王镇勉强接了电话,“时间不长,二三十分钟”,但他永远记得电话那边“人一定要体现自己的价值,你就这样把练了那么多年的体育放下来,舍得吗?”王镇沉默许久后松了口:“舍不得,我回来吧。”
放弃过的人或许更懂得坚持的意义,消失了7个月后,2014年重回国家队的王镇,体重达到75公斤,国家竞走队外教组领队胡新民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段时间,王镇每天保持很高的训练量,但只吃一顿午饭,不到3个月,硬生生减掉了14公斤,“王镇最大的特点就是关键时候顶得上去,很清楚该干什么。”
成为奥运冠军后,他的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冠军是一时的,我会继续走下去。”至于目标,4年后的东京奥运会,“我还想再拿一次金牌”,至于更远的未来,“不开小超市,开个竞走俱乐部,争取让更多人了解竞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