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中国的领养儿。
在他们人生的第一站,因为各种原因,出生才几个月就被父母放弃,在街角、在商场外、在取款机旁……在他们的襁褓里面,大多数都有字条,上面写着他们的生日,和一些感谢的字句。
襁褓中的他们被送到社会福利院,这里成为他们人生的第二站,他们在这里得到救治和照顾。福利院往往会根据当地地名,结合孩子被捡拾的地点和时间,给孩子取名,如广西容县的孩子叫 “容秋福”,江西高安的孩子取名为“高瑞雪”。民政部门和警方会寻找孩子的生身父母,有的父母会领回自己的孩子。那些没有找到生身父母的孩子,就被当地民政部门认定为孤儿。从此,他们就是国家的孩子。
当“容秋福”“高瑞雪”们长到两岁左右的时候,他们将迎来一些来自大洋彼岸的客人。这些人将成为改变孩子们一生的人。这些客人在经过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等待后,终于收到来自中国民政部签署的来华收养通知书,很快就会踏上来中国收养的旅程。通常,他们会在某个周日的下午抵达县城的旅馆,焦急地等待民政局和福利院把孩子送过来。见到孩子的时候,他们有的泪流满面,有的焦虑不安。他们跟民政局和福利院签署完“融合协议”,接下来会跟孩子共度两个整天。在这两天里,如果他们自己或者孩子有无法融合的问题,双方都可以选择放弃领养。那些顺利度过融合期的养父母,从第三天开始就可以办理收养证和公证等手续。一切就绪以后,再飞往广州,去美国政府指定的医疗机构体检,体检通过以后为孩子办理护照。一切办妥之后,在某个周末,养父母们带着孩子,飞往他们人生的第三站:美国。
然而,一切并没有结束。抵达美国以后,美国政府的福利机构会定期派专业社工到领养家庭进行家访和面谈,面谈对象包括孩子、父母、亲友、邻居等,家访和面谈结果会翻译成中文发到中国民政部。如果有异常情况,两国政府可以联合采取行动,终止领养关系。可喜的是,孩子们大多数顺利地融入了新的家庭,学会了新的语言。他们的中文名字一般都被保留,后面缀上养父母的姓氏。异乡的山水渐渐不再陌生,中国成为他们模糊的记忆。
寒来暑往,当这些孩子长到十到十二岁的时候,养父母们会带他们回到中国,开始他们的寻根之旅。他们会随父母一起爬长城、吃烤鸭,回到曾收养他们的福利院。再次回到福利院的时候,只要是能找到的阿姨,都会被邀请回来与他们团聚。大多数阿姨仍然记得孩子们被送到福利院时的情形,记得他们的特点和习性。听着阿姨的叙说,孩子们的记忆慢慢苏醒,那股遥远而熟悉的味道重新回到他们脑际,既有温暖,也有忧伤。告别的时候,相拥的时间总是很长,孩子和阿姨彼此寻找曾经的味道,留下新的记忆。
再次离开的时候,他们挥手,落泪,带着祖国新鲜的温度,回到他们在美国的家。从此他们知道,他们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在那个小县城,有人记着他们,为他们祝福。
(作者简介:檀竹珍,中青旅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美加部高级经理,从2008年开始负责美国家庭来华领养和回访家庭的接待服务)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投稿邮箱chinausa@ao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