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一家之言

解决招工难,从善待顶岗实习学生做起

熊丙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7日   11 版)

    自今年8月底,学生暑期工连续返校开始,多家企业缺工严重,一些企业缺口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近期华硕、富士康等企业缺口均达千人以上,格力、天马微电子、当当网等每家企业缺工也有数百人。这些企业还算好的,其他不知名的企业招工就更加艰难。为了招到人,有的劳务公司甚至打出了提供一定数量劳动力就奖励宝马的广告;但却依旧无人问津。同时,社会各路媒体更是竞相报道,“金九银十,缺工潮,招人难”已成时下行业热点。

    有一些评论将制造企业招工难原因主要归为两点,一是企业对劳务工的权利保护不够,劳务工和雇主签用工合同的比例只有36.2%,劳务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谁愿意来充当“廉价劳动力”?二是劳务工的发展空间狭窄,毕竟现在的90后、95后年轻人,找一份工作,不仅要看“钱途”还要看“前途”。这两方面道理并不复杂,想必制造企业都十分清楚,然而,有很多企业却不愿意花成本与精力改善工作环境、员工福利待遇,创造员工职业发展空间,而是把大笔钱用到招工上,这纯粹是本末倒置——就是靠“忽悠”和“拉人”战术(包括有企业出台奖励措施,由老员工带来新员工)把人招来,如果工作环境不理想,这些员工还会很快跳槽离开。企业难以构建一直相对稳定、技术不断成熟的员工队伍。

    更重要的是,很多制造企业每年都会接纳大批前来顶岗实习的中职和高职学生,为何企业没有通过顶岗实习,吸引这些中职和高职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到企业来工作?这不是很好的招工宣传机会吗?——顶岗实习既有锻炼培养职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作用,又有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为招聘人才服务的好处。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经历过顶岗实行的职校学生,“看透”了这些企业,而不愿意选择他们,进而导致了招工难。需要注意,很多制造企业招来的年轻劳务工,是有接受职业教育经历的,而不是只招初中毕业没有进职校的劳务工,这类劳务工在劳务市场有,但接受职业教育之后再工作的年轻人更多。因此,制造企业必须反思,如何从做好职校学生顶岗实习做起,来改变招工难,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令人遗憾的是,相当多制造企业走在背道而驰的路上。这些企业非但没有把“学生工”作为企业未来的高级技术人才来培养,而是将其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以此填补“招工难”。这些企业以为自己“赚”了,但这是极为短视的。职校源源不断输送来的“学生工”,貌似可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但是,这会从根本上破坏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以及技术升级换代,影响企业长远的竞争力。也影响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与职业教育的质量。而且,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做法,本来就是错误的,学生的权利也应该得到充分保障。正是由于有的企业一直漠视学生工的权利,因此,也把这种做法延续到招工中。在使用学生工时,主要和职业院校联系,能省的费用、开支尽量压缩,在“学生工”离开后,企业只是以过渡、救急的方式来招工,以等待下一批“学生工”到来,因此,企业也不会和新招的员工签合同,只是临时用用。可想而知,这会是怎样的企业用工形象。再多的招工成本支出,也不可能营造出企业的好形象来。

    从善待顶岗实习的职校生做起吧。职校学生顶岗实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企业有责任和学校一起,为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作出努力,这也是为企业的明天计。每个制造企业,都应该有把学生顶岗实习纳入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的战略,应该科学合理设计顶岗实习内容,把学生实习与企业的技术发展融合在一起,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权利与待遇,同时,通过学徒制让实习学生通过实习感受企业文化,增加对企业的认同。如是,企业还会担心招工难吗?

熊丙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0月17日 11 版

允许一部分人“慢就业”“缓就业”
什么决定了高职毕业生的起薪
职校教师企业实践不能“走过场”
解决招工难,从善待顶岗实习学生做起
国内首个“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落户
“国旗班”旗手就业成“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