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在坚守中突破的青年技工

实习生 杜沂蒙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30日   04 版)

    拿着安全帽,挎上工具包,再拖着沉甸甸的工具箱,选手们踏上了去往实操赛场的通勤车。

    随车一起前往的还有技术指导。尽管他们知道自己进不了赛场,但是依然想着陪伴选手们走完赛前的每一步,为此,他们甚至做好了在考场外等待3个多小时的准备。

    10月15日至18日,2016年中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天津)决赛举行。在这次以“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为主题的全国大赛中,来自23个省(区、市)及全国铁道、煤炭、港口等3个系统(行业)的113名参赛选手,分焊工和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两个赛项,进行了一场技艺大比拼。

    赛场上的较量看似短暂,但是,真正体现的不仅是青年技工的基本功,还有对行业精髓的传承和发扬。

    各有利弊——理论学习与师徒相传需要相辅相成

    这次参赛,胡如春被团队其他选手称作“老师傅”,来自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他已经在电焊工岗位上干了10多年。这些年来也参加了不少比赛,最近的一次还获得了北京“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成品见焊接项目的第一名。

    虽然技术上已经是个“老师傅”了,但是这次参赛,也有让胡如春头疼的地方:“理论知识比赛部分,有1500多道题和2本课外书要复习。”没有上过一天专业技校、当初通过社会招聘进了厂子就直接跟着师父学习的他,提到在短时间内复习这么多的理论知识,觉得还是比较吃力的。

    在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的王海龙倒是一名科班出身的电焊工,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焊接专业毕业。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参加比赛时的场景:还没正式操作,就听到焊条发出“嗒嗒嗒”的声音。

    “开始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明白过来,原来是自己太紧张了,手在不停地抖。”提到当初因为缺少实操经验,参赛过于紧张的“黑历史”,王海龙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其实这也正常,毕竟在学校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老师会直接告诉你哪个钢缝需要焊。但是到了实际工作中,面对大的钢架结构,这些就需要自己去判断了。”秦皇岛首秦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的刘少鹏也是技校毕业后进厂工作的,在他看来,离开学校后,这种“哪里需要点哪里”的“捷径”没了,王海龙经历过的困扰,他也有。

    已经第六次参加这种大型比赛的薛利欣,在山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焊接加工专业学习期间,因为参加大型比赛成绩优异,毕业后顺利找到现在这份在太原重型机械集团的工作岗位。

    “学校学到的都是最基本的,针对不同产品的不同材料,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技巧,这些都是需要在工作中慢慢摸索积累。”薛利欣说,“学校学生人数多、教学设备有限、实操课程较少,如果不参加比赛,很少有机会可以进行实操训练。”他也指出,毕竟能够参加比赛的学生是少数,所以更多人都是在进厂后跟着师父在工作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不过,这种跟着师父学习的模式也难免有一些瑕疵。作为北京代表队的技术指导,首钢技师学院的韩积冬在多次赛前培训中发现,师父带徒弟多数没经过正规的理论培训,如果手法有误,就比较难纠正。所以他直言:“我带比赛还是喜欢带技校学生,比较好塑造”。

    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的肖玉鹏认为,技工学习不能“一条腿走路”只停留在书本上,也不能只在一线,需要白天干、晚上学。他解释:“白天跟着师父练习实操技术,晚上通过大屏幕进行讲解,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加深印象,达到在实战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效果。”

    熟能生巧——技术在传承中革新

    进厂这些年来,胡如春也算见证了行业的一小段发展。以前人工操作比较多,现在好多都自动化了。他举了个例子:“之前管道焊接都是摊在地上,半边半边地焊,现在有了管道翻转架,直接转着焊,方便多了。”

    像这样的发展进步,在电焊行业并不少见。在实际操作中,根据需要,一些技术的改进探索也是常有的。

    “就拿气保焊来说,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大多数都是左焊法,推着焊。可是到了工厂根据需要都采用右焊法,也就是拉着焊。”对此,来自秦皇岛首秦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的刘鑫表示,一开始并不能理解,毕竟这和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完全不一样。焊完以后能不能通过检验,这一度让他产生质疑。但是看着老师傅们干,合格率也很高,也就一点点接受了。

    “关键是这种右焊法更适应现场环境。”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多,刘鑫明白了老师傅的做法,“类似的这些东西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是根据老一辈人的经验一代代传下来的技术改进。”

    刘鑫喜欢用“苦中作乐”形容自己的这份工作,别人问他是干什么的,他和同伴们一般会回答是干“金融”的。“金属融化嘛。”他笑了笑说。

    刚进工厂那会,为了一个风电后机架,刘鑫憋着一口气愣是两三天没下“火线”,好不容易干完了,却没通过验收。积极性受挫后刘鑫也想过要放弃,但是倔脾气一上来,就跟自己较起了劲:“为什么别人能做到,我却做不到?”

    刘鑫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开始重新琢磨。“其实后来仔细看看,当时的做工自己也看不过眼。”正是工作中靠着这份韧劲,刘鑫不久前还拿到了中德国际焊工对抗赛气保焊组的第二名。

    除了完成工作和参加各类比赛,“老师傅”胡如春还和同事们一起做一些业务上的小创新。“自动焊接摇摆机”就是他参与的设计之一。工作十几年,像类似的小改进、小发明也有不少,“其实就是为了找一些东西替代人的劳动。”胡如春直言。

    同样进行技术革新的,还有来自昆明铁路局昆明北车辆段的刘友琴和她的焊工同事。“我们设计制作的焊接机器手,对减轻劳动强度很有用。”刘友琴介绍:“只需要把需要焊接的零件放上去,调制参数后它自己就可以运作,特别方便。”

    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工人,薛利欣认为,技术工人首先要打好基础,对每一种焊接方法都能够掌握,这样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才能敢干,才能谈得上突破和创新。

    而要想达到整个行业的创新,必须要有新设备,薛利欣举了个例子:“比如有些工厂,为了让工人执行更好的工艺,所有的焊机下面都有电脑,设置好了数据,所有的工人按照统一的数据执行。”这对于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来说就很难做到,只得延用之前的老设备。

    这次参加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赛项的罗杰,来自成都印钞有限公司,由于工作岗位的原因,经常能够接触到比较先进的设备。在他看来,设备更新速度上去了,能够倒逼技术工人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不可或缺——行业发展对技工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随着技术的发展改进,焊接行业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参赛选手中,一些有着多年职业经验的技工能明显感觉到,很多原先由人工操作的步骤,都被自动化机器所替代。那么随着科技的进步,是否自动化会完全替代人工?

    “自动化再先进,人工焊接还是替代不了的。”韩积冬肯定的说,大面积的焊接可以自动化,但是需要人工的地方还是很多。他举例:“像输油、燃气管道、带压力的锅炉等这些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焊接都只能由人工来操作完成。”

    对此,胡如春也有同样的看法,“一些弯道、特殊的部位,机器没办法进去,必须人工来完成。”

    也就是说,未来发展中,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和综合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韩积冬坦言:“就拿焊工来说,在这方面,虽然德国的自动化很先进,但是我国技工依然很有优势的。”他告诉记者,之前自己参加过,也指导学生参加过一些国际性的行业大赛,德国对技工要求比较单一,而我国焊工的综合水平都不错,同时掌握多种焊接方法的并不少。

    刘鑫也表示,一些特殊环境作业,像户外,下水管道等操作现场,不可能随身携带或者临时安装自动化设备,必须要人工操作来完成。这个时候,采用的焊接技术通常也是比较传统的焊条电弧焊。但是他也提到,与此同时,人工焊接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更恶劣了,除了书本里介绍的平焊、立焊、仰焊等方式,实际操作中甚至需要躺着焊。

    虽然不用“遭遇”焊工那样的恶劣环境,但是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对于技工本身的能力要求依然不容小觑。在成都印钞有限公司负责设备维护、技术改造的罗杰,对此就深有体会。“现在设备技术更新特别快,我们得不断学习,才能保证设备遇到故障时能够及时找到问题并做好维护。”

    作为一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谈到学校学习和师父指导,罗杰显得有些无奈:“学校更多接触的是基础理论,到工作岗位,师父叮嘱最多的也是一些安全操作规范、注意事项,而对于专业技术,就需要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摸爬滚打。特别是设备运行中的故障判断,经验积累很重要。”

    为了更好的应对职业技工的发展,通过大赛促进青年技工的能力,此次焊工赛项在氩弧焊过程中设置障碍管、三项焊接考核都要求单面焊双面成型、焊条电弧焊考核难度最高的仰焊等,这些都是对青年技工综合基本功的考验。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全国大赛,产生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种不同方式的焊接操作。”本次大赛焊工赛项裁判长刘志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

实习生 杜沂蒙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30日 04 版)

在坚守中突破的青年技工
挂牌“青创板”圆青年创业梦
创客最大的价值就是为社会提供方案
高海博:用情怀“导演”一出环保创业戏
图片新闻
围绕“两个转变” 推进工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