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今年这届创青春(商工组)的比赛,创业者依然充满激情,但与前几届不一样的是,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变得愈发焦虑了:有的实体经济的创业者看到互联网创业者,觉得对方有些高端,自己有些底气不足;有的西部创业者看到东部创业者的科技项目,觉得模式有些遥不可及,担心追赶不上。
出现这样的焦虑,其实并不是坏事,毕竟危机感才是进步的动力。这几年团中央所举办的青年创业类比赛,参赛项目的质量和选手的水平越来越高,呈现出多层次化的趋势。同时,青年创业的大背景是技术快速变革,要想进入全国的赛场,并不是空谈情怀就能忽悠观众和评委的,而是要拿出核心竞争力。无人机、VR、智能纳米光学膜、靶向药……只要稍不关注科技,就会发现自己可能就听不懂选手在说什么了。
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年轻人创业无非就是为了赚钱。其实不然,在这个时代,青年创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吃饱饭,决不能简单归类为经济现象。在公司上班的白领青年与大部分公务员青年都面临类似的困惑:升职只能一步步熬资历。改革开放初期,一个而立之年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为“万元户”。可是现在,一个临近30岁的年轻人可能是硕士毕业才几年,在单位里面依然是“打杂”的小伙伴。创业,就理所应当成为年轻人改变自己弱势地位的一种途径。
只要给年轻人一点阳光,他们就能灿烂。在这次比赛中,我们既看到了聚焦女性需求的“她经济”创业,一些年轻人用中医秘方加上时尚包装,制成产品解决女性生活中的“痛点”;还有一些年轻人,用高科技手段解决污水处理的问题;有的创业者,用现代科技解决盐碱地这一农业“顽疾”。“创业”这个词,承受着青年巨大的期待,切中了时代的脉搏。青年创客最大的价值,就是给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创业项目,背后体现出商工文明:理性地进行创业,项目必须以人为本,在团队管理中体现民主思维,项目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体系之内。从国际层面来看,经济新常态下,青年创客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从社会问题解决来看,他们绕过了传统体制的壁垒,提供了更多垂直流动的可能性。正是多种元素的组合,创业青年给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答案。青年参与,从本质上折射出国家治理多样性的特点。
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预言:创客运动,将在全球实现全民创造,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青年创业俨然成为社会趋势,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政府要给青年创业“补气”,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简政放权为创业营造良好氛围;“有所不为”就是别给创业者轻易“输血”,创业本身一种市场行为,如果政府部门为创业者什么都操心,创业者可能成为温室花朵,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有人说,这个时代创业面对的是零边际成本的社会,智慧和资本将会深度融合。对于社会来说,不妨善待青年创业,一方面引导他们抓住创业机会,另一方面还要,在创造经济价值中发现创客的公益价值。如此,创客给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国家经济才能寻找到新的增长点,社会能得到普惠式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