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齐鲁工业大学:产学合作助力行业创新驱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05日   02 版)

    他们是活跃在不同领域里的人,有的是行业内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的是初露头角的青年才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立足产业提升搞科研,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求发展;面向国家需求,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助推地方产业升级。

    产学合作造就科技大咖

    2016年1月,齐鲁工业大学陈嘉川教授再次站上国家科技奖励最高领奖台,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速生阔叶材制浆造纸过程酶催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一举拿下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科研是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产学合作是理工科大学提升科研水平的必由之路。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必须要有高端的科学研究做支撑。”10余年来,陈嘉川教授在制浆造纸的道路上孜孜追求,并取得了累累硕果。2005年,由山东轻工业学院(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泰山纸业、华泰纸业、晨鸣纸业共同完成的“草浆的生物预漂白和酶法改性技术”项目获得当年度的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陈嘉川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出席了奖励大会。2006年,由华泰纸业联合行业多家科研院所完成的“废纸生产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项目获得当年度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陈嘉川教授是该项目主要完成人(第三位)。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在科技奖励低产的造纸行业研究领域,陈嘉川和他的科研团队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而他们在获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的同时,为学校的年轻教师创造条件,带动学科的整体进步,不断把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推向新高。

    除了关注科研项目大小、发表论文数量,齐鲁工业大学一直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际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注重研究成果是否能够转化,是否产生真正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陈嘉川教授的速生材绿色高效制浆和配抄纸基新材料关键技术,针对国产木材原料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通过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技术改革制浆技术,开发纸基新材料,实现国产木材资源的高效高值利用。先后在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推广应用。

    成果转化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多年来,学校一贯重视产学研合作。一是注重政策引导,规范管理,根据国家及山东省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并实施《齐鲁工业大学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二是强化平台建设,创建科研团队,获批‘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2011协同创新中心,筹建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既有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三是强化服务保障,近三年,与各级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开展广泛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基地、联盟等40余个。”科技处处长王瑞明介绍说。在齐鲁工业大学,一种以成果转化为核心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创新的良好的文化环境已经形成。“科研一定要有企业的实践。作为工科院校的一个老师,除了教学科研,掌握的知识,肯定要服务于社会,要不然做的科研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崔波是齐鲁工业大学农产品深加工专业的教授。这些年,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变成了不少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崔波说,当代知识分子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挖掘出自身的最大价值。

    两年前,位于济南南部山区里的维真食品公司干的还是农产品运输,靠着崔波教授为他们推荐的真空低温脱水技术,如今维真食品已经变成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出口食品加工企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洪春告诉笔者,目前企业每年的营业额为1200多万元。除了可以解决当地的农产品深加工的问题,还能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

    让一家运输企业成功转型,并拿到出口食品订单,这对崔波和他的科研团队来说,这只是众多闪耀成绩中的一项而已。在齐鲁工业大学食品科学工程实验室里,崔波说,这些瓶瓶罐罐里的白色粉末,都是市场前景广阔的新成果。

    校企对接共铸行业辉煌

    科研人员到基层直接与企业对接,通过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改变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的状况,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多年来,齐鲁工业大学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链条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队伍得到了锻炼。

    作为氨基酸生产行业的功臣,臧立华教授经常跟学生们强调:“解决企业的困难就是我们的责任。”由于高污染排放问题面临停产危险,臧立华教授和他的团队通过环境治理突破了氨基酸生产行业的发展瓶颈,解决了世界难题,使我国保持了全球氨基酸生产的规模领先。时间追溯到2002年夏天,臧老师带着学生去一家氨基酸生产企业实习。交流过程中,企业负责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高温蒸发过程中会产生恶臭污染物,不知怎么能够解决?”看着六七十米高的烟囱里冒出的浓浓黑烟,嗅着刺鼻的恶臭,臧老师陷入了思考。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很快组建了科研团队,在烟囱下面搭建了简陋的工棚进行现场试验。一攻就是十余年。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烟气分析结构理论”,把氨基酸生产排出的烟气比喻为“漂浮在空气中的油滴”。找到了耐腐蚀的理想的非金属材料作为烟气吸附装置,采用将烟气颗粒带上电荷,将非金属装置带上异种电荷进行吸附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回忆试验现场刺鼻的恶臭气味,烟气液化后对衣服、对实验设备强烈的腐蚀,臧老师有感而发:“当时的工作不仅劳累,危险,还忍受着一次次失败的痛苦,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寻求突破。但解决问题的信念让我们敢于坚持,更乐于坚持。”

    目前,我国氨基酸生产行业已有近80%的企业采用这一技术,韩国希杰公司等国外知名企业也采用了这一技术,企业高大耸立的烟囱不见了,代之以臧立华团队的研发的设备。

    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作为一名大学科技工作的管理者,曾经大家眼中“泡企业的教授”,王瑞明深深的认识到,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说,学校一贯强调老师们到企业中去,立足区域经济,在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寻求个人发展。

    “制度创新是师生创造活力的源泉”,齐鲁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士昌指出。他说,齐鲁工业大学长期以来致力于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支持。一是注重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比如在职称评审政策中特别提出,教师参与工厂的实践活动才能申请更高一级的职称评聘;鼓励团队合作,提高团队协作大项目在考核量化赋分中的比重等。二是重视横向科研项目,鼓励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国家战略引导创新研究,以市场需求牵引技术创新。三是搭建平台,为教师开展产学合作服务。学校与区域内大部分地市和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打破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障碍,在深挖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融合高校的技术优势,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与主动性。四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邀请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的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开阔专业教师的思路和眼界;另一方面,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去”,鼓励骨干教师参与兄弟院校和企业的科研项目,派遣骨干教师前往相关领域发展相对先进的国家进行培养,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通过交流在实践中提升服务行业的能力。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的创新,具体到高校,则是人才培养的创新。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特别注重科研反哺教学,把产学合作的最新成果融于课堂教学,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构建了“德育”和“智育”两个学分体系,开展“德智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人格健全、身体健康、思维创新、素质全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山东省构筑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1月05日 02 版

扬州大学:思政教育“进行时”催生典型辈出
清华大学与深圳市签署协议共建清华国际校区
美国学姐让我重新理解“不同”
齐鲁工业大学:产学合作助力行业创新驱动
“网络+网格”构建青少年服务“闭环”
四部门回应土壤污染:耕地污染不可逆是极少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