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次坐火车,听到几个小学生在考大人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很多人答不上来。先来看一道题目:一个男孩和他的父亲同时染上疾病,父亲不久就去世了。男孩被紧急送往医院手术,一位外科医生接到召唤,进入手术室看到患儿后,说:“哦!我不能给他做手术。他是我儿子。”这段文字有什么错误?
好吧,惯于做脑筋急转弯的人兴许能猜出答案:文字没有错误,外科医生是孩子的妈妈。那些猜错的人,可能是思维方式被固化了。这类题目从20世纪70年代就有了,用来揭示人们思维过程中固有的性别歧视倾向。我们可能并不是性别歧视者,但总会陷入固有的经验和模式中。这跟智商IQ没关系,考察的主要是人的“心商”。本·艾姆布瑞治的《心商》一书提出了“心商”的概念,这本书通过一系列互动测试、谜题、游戏和图片,来讲心理学的知识,轻松有趣。本·艾姆布瑞治是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心理学高级讲师,《心商》是他写的第一本大众普及读物。
在现实生活中,智商和情商影响着事业、人际交往等,可影响人作出选择的,还是心商,许多的判断和选择都是不自觉的。
书中有个问题是:如果你花300英镑预订了到意大利的周末游,不久又花150英镑预订了到西班牙的周末游。你觉得西班牙之行可能更开心,但不巧的是发现买两个出游的时间撞车了。你会选择放弃哪一个?
结果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意大利,即使他们更喜欢西班牙,因为在某些事情上投入越多——包括时间、金钱和努力——就越不愿意“浪费”你的投资,哪怕“浪费”会有更好的结果。人们习惯于这样思考:“浪费是可耻的,应该设法将浪费程度降到最低。”在这种法则下,往往会掉进“沉没成本”误区,不能及时止损。
生活中被沉没成本控制的人并不少见,股票交易者会因为不甘心之前的投资失败不断补仓,纠缠于坏的恋情却因为舍不得自己投入的感情而迟迟不分手,不喜欢的电影也要看完,因为花了钱了。花钱的多少会影响我们的选择,舍弃便宜的那一个,就像舍弃西班牙选择意大利一样。只有儿童完全不会受沉没成本影响,他们只是单纯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选项。
要想避免沉没成本无趣,最好让局外人从崭新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如果沉没成本不是自己造成的,就很容易作出判断。
人们除了会考虑沉没成本,还会有一种“损失厌恶”,对大多数人来说,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比获得从未得到的东西要难受得多。新公司多收入1000元工资未必值得跳槽,但原公司工资减少1000元就会有更多人考虑跳槽。损失100元带来的遗憾要大于赚150元带来的快感。如果你想让别人及时地做某件事,比如交物业费,说如果不按时交罚款100元,比按时交减免100元,效果更好。
每个人都会权衡利弊,但最终作出的选择却不一定是最优的,许多奇葩故事的根源其实也都源于某个钻牛角尖的心理误区。了解这些心理盲区,才能更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动机和目标,多角度思考,变得开阔包容。
闫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