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0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职场中,你是“主角”还是“配角”,这种位置符合你对自己的期待吗?

你有没有配角综合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09日   05 版)

    配角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位置

    斌斌姑娘

    从小学一年级起,小B就是副班长,一直持续到大学。其间也有几个班主任见他成绩不错、脑子也灵光,有意提拔他当班长,都被小B以各种借口拒绝了。就像B在字母表中的排序,他就乐意当副手。

    语文课上,老师教到一个易错成语“首当其冲”,强调这不是“首先做某事”的意思,而是“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的意思。小B在座位上暗想,这不就是一个意思吗?

    比如,自习课,班主任让班长坐在讲台前管纪律。管得严,同学不待见你;管得松,老师说你工作不负责。而这些批评都会稳准狠地砸在“一把手”班长头上,身为副班长的他此时往往是隐身人物。

    再比如,每个班每学期会轮到一次值周,负责全校公共区域的卫生和纪律监督,需要班长和卫生委员一起制定出人员安排表。众所周知,图书馆是好地方,清静又干净,而打扫厕所就显得不那么美好了。因为“分配不均”,班长焦头烂额,恨不能自己把全校厕所都扫了,但仍挡不住同学或明或暗的议论。而小B在这时往往充当协调者的角色,收获了一票民心。

    大概由于“位高权重”,每学期的班长选举都异常热闹,小B的副班长位置倒是稳稳地坐了好多年。有一次,时任班长的同学因为过于操心班务,成绩下降严重,班主任找到小B,让他上位。小B以能力不够为由拒绝了。其实,他心里想的是:“班长成天操心的那些事,有什么意义吗?”

    多年的经验让小B发现,在学校,副班长就是一个如同美国副总统的存在,只要班长还在,他就可以高枕无忧;而副班长这个头衔,听上去也算光鲜。所以,这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位置。

    小B自认为是一个理性人。从小学一年级期末考试拿了双百分、获得一本《辞海》作为奖励开始,他就笃信一点,在还需要考试的学校,最终要靠分数论英雄,所谓班干部等头衔不过是锦上添花。这一点甚至在大学保研、工作笔试时都得到了验证。

    工作后,小B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理性,自然会向着高位不断攀爬。然而他没料到的是,多年的“配角”经历让他望而却步了。

    有一次,小B和同资历的几位同事被领导临时安排组成了一个小组,负责做一件产品的宣传方案。单论技术,小B觉得自己完全能够主导方案设计,但“一把手”不仅需要技术,还得协调公司内外的人际关系,小B就烦得一个头两个大。最终,另一位八面玲珑的同事成了大家默认的小组领导,小B成了他的副手,负责技术。

    “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小B安慰自己。后来,这样“不为”的事件多次发生。因为业务能力不错又天生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小B的配角位置很快在公司成为惯例。简单来说,就是什么事都有他,但他永远不是“1号”。

    每次看着主角们在抛头露面的场合侃侃而谈,有时还升职、加薪,小B也问过自己,会不会不甘?会不会嫉妒?不过自从看到一个小领导天天因为团队成员的小问题四处“救火”,小B就仿佛回到了中学时的那个午后,班主任指着班长:“你怎么管的纪律,又被扣分了!”

    有朋友对小B说:“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坐到更高的位置。”小B回答:“能量守恒,得到和付出一定成正比。”不愿意把精力耗费在“内耗”上的他,解决方案就是提升技术,保证到哪都能有饭碗。“至少,目前来看,这样做是行得通的”。

    当然,小B也不否认,对于一些公司福利和“好事儿”,他的名字往往是名单上的第二序列,轮完了前面的主角,才轮到配角的他。“就看你自己心里是怎么排序了。总之我觉得港剧有一点没骗人,做人呐,最重要的是开心。”小B说。

    担心能力不足,我与“主角”错过

    海梧

    在很小年纪我就笃信,一个人能否成为人群中的leader,能否做舞台中央的主角,绝对是天生注定的。

    自记事起,我们这群长在家属区大院的孩子,似乎早早就在成年人眼中有了鲜明的颜色和形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叔叔阿姨乐此不疲的游戏。偶遇,串门,他们会观察孩子一举一动,然后用宇宙真理般的口吻点评“××是做××工作的料”。有个小伙伴最受好评,因为她“凶”,个头矮小,却能说会道,敢“教训”幼儿园同学。“老师让我当小班长管纪律,谁敢乱讲话,我中午就不发包子给他!”小姑娘得意地昂起脑袋。大人们啧啧称赞:“不错,当领导的料!”

    赞美累了,他们才注意到角落里默默玩耍的我,大概也找不到好词夸了,只能说:“这孩子性格文静乖巧,以后省心。”总之,透过大人们评价,我注定和主角光环无关,性格底色就输了。

    上小学,我混过几年不上不下的中队长职务,积极参与班务又不得罪人,很讨老师们喜欢,赢得同学间的不错人缘。混到六年级,我莫名其妙被选为班长,自己和爸妈都惊呆了——这块内向至极的“木头”居然能翻身出头!我当然心下暗喜,天上忽然砸下了“主角”馅饼,谁不会抱以巨大的好奇和骄傲呢?

    然而这一年班长,也成为我“主角史”的巅峰,简直短暂、悲情如一束烟火,往事不堪回首。主角闯关升级路竟是如斯漫长:班级那两三个不服管的捣蛋分子,主动挑起战争时,我的温柔“劝降”、和平演说反而遭来愈发逆反的效果;代课老师不满于班级同学的课堂表现,我就变成夹在中间的压力锅,有苦难言;班主任交代我主持某些棘手班务,在一片消极抵抗情绪中寸步难行、尴尬收场……好人缘换不来高效率,好脾气解不了人际难题。班主任后来无奈地对我说:“当班长必须要有管理群体的能力,这方面你真的有点欠缺。”

    前有长辈对我性格底色的“断言”,后有无限惨痛的班长经历,我终于也在自我认知问题上作了定论:我只适合当配角吧。

    作为一个天生的配角,个人历史进程却极具戏剧性。命运给我挑的剧本仿佛试图刻意“撩”我一样,让我时不时亲密接触主角之位,然后一次又一次,有心或者无意,终将与之擦肩而过。

    中学因兴趣指向,开开心心当起了语文课代表,中途老师提出想“提拔”做团支书,我大惊失色,连连摆手拒绝:“不不不,我只想做课代表。”大学学生会部门竞选,我是唯一小心填了“副部长”候选人的;学生会开会我基本保持沉默寡言,通常更愿意做幕后工作,而不是带头向前冲的开拓者;某个校园组织准备举行一场投票,在我和另个搭档间产生一个总负责人,我左思右想,主动找他们说不用折腾了,让搭档直接当选就好啦,我比较适合“辅佐”……

    后来我得到机会去台湾交流,中间被老师指派,带领一帮台湾学生做英语课题展示,合作甚是愉快。一天,偶然发现组员在社交网站上晒合影,顺带评价了我。他们一致认为我拥有清晰的逻辑、耐心的工作态度,以及很合格的团队领导能力。唯一缺点,不太自信。

    “不要看扁自己喔,你要相信你的存在符合这个世界的所有要求。”一个很可爱的台妹留言。

    蓦然回首,捧着配角的脚本念久了,我已经完全不会惦记、甚至去想象一下主角的剧本可能写了怎样波澜壮阔的戏码。时刻自动站在光环之外,我距离主角戏份很近,但丝毫不存在交集。这种配角多么容易令人心满意足啊!既证明了自己还算优秀,同时树小不招风,不必承担位高处的“风霜刀剑”。

    这种主动渴求的配角状态,令人的确不易被伤害、被否定,但其中包含的安全感也可能是卑微到尘埃里的。走了很远的路之后,才发觉,始终是我强行构建了主角和配角间的鸿沟,然后暗示自己不能跨越一步。大概在内心深处,因为过度自我怀疑,我早早放弃了对主角状态探索的一切可能性,同时,更是用力掐断了让其随阅历自然生长的脉络。

    当一个人的标签被自我牢牢固化,这个世界也将习惯他的存在方式。过去我习惯与主角之位擦肩,本质上是不自信作祟,封印住成长。

    人际管理是一名团队领导的必要能力,可是,并不意味着这扇门对一个性格内向、温平者完全紧闭。会不会在平行时空里,那个更勇敢执著、从未退缩的我,终于慢慢找到了专属的心灵平衡,毫无束缚地自在发展,从而看见不一样的海阔天空呢?

    突破成长最初的设置 才能形成后来的位置

    职业咨询师 杨开

    每个人都有一股内在的生命动力,它不只是用来重复过去、寻求安全,更是探索世界、创造和成就自我的源泉。这股泉水有时会因来自现实的困难,或内心莫名的恐惧而徘徊、踌躇,但终究积聚的力量会令它流动起来,这时他即是自己的主人。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了一个人成为职场中的“主角”或“配角”,比如家中的排行、家庭教育、成长中的社会文化,等等,这些就像是当一个个体初长成时最初的“设置”,慢慢形成了后来的“位置”。

    这其中,有两点因素比较普遍。首先是家庭成长环境,事事为孩子做主的父母会令孩子放弃主动冒险和尝试的机会,在长大离开父母后,也习惯性地去找寻能够成为他们“心理父母”的人,以便延续孩子的角色。在这样的位置,他们会觉得“很舒适”“很安全”。例如团体关系中的配角就是这样形成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受到评价——不管这评价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也容易让孩子因为介意评价而选择更安全的角色去承担。

    另外,社会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集体主义重于对个性的接纳和发展。但实际上,从儿童心理发展来说,一个孩子要先学会说“不”,才能真正学会说“是”。也就是说,当他自主自立的愿望充分被尊重,界限清晰划分后,他才学会为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

    甲骨文中的“不”是一只鸟离地飞起,冲向天空的形象,寓意也是“离开”,是“成为”和“融入”的前提,但目前的教育环境使得孩子的个性发展欠缺,很多人在表达自己时不够自信、缺乏力度,清晰地呈现自我总会引发焦虑和不安全感,这也是很多人自动成为配角的原因。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当领导、成为母亲、成为父亲,承担一份工作,为自己作决定,并承担后果。这种选择并没有优劣之分。如果你选择做一把手,那么就要肩负整个公司的责任,出了问题要承担和解决;如果你选择做副手,那意味着你不用负全责,同时别人比你拥有更大的权力,你更多时只能承担支持和辅助的工作。这本来是个人的选择,如果你安之若素,觉得位置符合自己的个人期待,那么这种选择毫无问题。

    但有时候,这种情形并不一定令人始终获得心理满足,无法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例如,小B在配角中寻求的安全感、海梧在人际中的温柔。在人生的最初阶段,这些方式能够让人得到像在父母怀抱中一样的安全,也让个人得以成长。然而,当这样的“温室”不再能盛下旺盛的生命力时,生命之树自然就会突破出去,开拓新的空间。

    这样的突破常来自“痛”,好像孩子大了终将撑破摇篮一样,是必然的成长过程,有时似乎纠缠在一个死结里,但生命向上的力量总能带你去向更为自由和有转机的一刻,有时候,我们会被习惯模式下的情绪遮住了眼睛,但这个过程很重要。

    所以,你不妨在某一个时机,在职场中尝试一些新的选择。有可能是一次演讲、一次带小团队的机会。尝试打破那些固有的“设置”,让内在的生命力自由呈现出来。

    无论呈现的方式是配角还是主角,关键是你在自由表达,做自己的主人。这个“打破”的过程需要觉察、勇气和陪伴,很多人开始踏上这个旅程时会打碎过去的“设置”,感到极度不适,但外在的“碎”是内在“建立”的开始。

    如果得过且过,没有对自己痛苦的觉察和陪伴成长,可能心理上一辈子都是并不自由的小孩,也很难做真正的主角。说到底,一个人在现实生活工作中承担的角色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做你想做的事、适合的事才最为关键。无论你是职场的主角还是配角,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才能收获真实的自我。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09日 05 版)

你有没有配角综合征
别做哭泣等待的小女孩
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