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年轻人在这个站台上上下下,来来往往,演绎着他们自己的北京故事
-----------------------------------------------------------
11月4日,北京大霾。人民大学公交站台上,在中关村一互联网公司上班的李敏身着红衣,戴着口罩,不时眺望公交车驶来的方向。10分钟后,她等待的公交车终于驶入站台。而站台上几十位乘客仍在浓重的雾霾中继续等待。
人民大学公交车站位于中关村大街,中国人民大学东门外,20多趟公交车途经此站。著名的中关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汇聚在这条大街。在这一站乘坐公交车的人,有附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师生,有在中关村的创业者,也有到北京闯荡打拼的异乡人。形形色色的年轻人在这个站台上上下下,来来往往,演绎着他们自己的北京故事。
“一块钱可以干什么?一块钱可以到人大东门坐一辆公交车到中关园站(北京大学东门)。”在人民大学读书的周婧在朋友圈发过这样一条状态。她的男朋友刘昊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每周他们都会乘坐公交车往返于两校之间,人民大学站见证着这对“跨校情侣”的见面与分别。而像他们一样的跨校情侣在附近随处可见,连接各个高校的公交车线路就如同一条条“爱情联络线”,将一个个校园爱情故事串联。
进入11月,北京夜晚的寒风凛冽起来。晚上10点钟,曹海伦已经在站台等待了10多分钟。他是中国人民大学2012级本科生,今年6月毕业后,每天仍回到学校的自习室复习,准备今年年底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夏天,曹海伦骑电瓶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当天气越来越冷,曹海伦决定改乘暖和的公交车。
阮玉光和朋友在等待换乘去北京交通大学的车。他是来自越南的留学生,刚在香山游玩了一整天。他来到北京已经两年了,中文非常流利,毕业后,希望能够在北京找到一份工作,留在北京生活。
晚上10点以后,公交车的频次逐渐减少,学生也稀疏了,刚下夜班的人在这时走向站台。来自江苏的沈以宏刚刚结束工作,和往常一样,在站台等待去往圆明园附近的车回家。等车之余,他借广告牌LED背景灯作为光源,举起一本“新东方”词汇书背单词。他说,自己梦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偶像是马云和俞敏洪。在他看来,英语好是成功企业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他想先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今年17岁的河南小伙子袁晨双是附近一家酒店的厨师。出来打工时,他高中还没毕业,但现在已被称为酒店里“年龄最小但最有能力”的厨师。每天上午9点左右乘公交车上班,晚上11点才回去,袁晨双觉得非常累,“身心俱疲,有点想回去读书了。”
在车站,还偶尔能碰到来北京出差的外地人。广州一家医院的神经科医生欧阳亚涛最近在北京出差,回魏公村附近的住处时在地铁上睡着了,醒来才发现已经过站,而返程的地铁已停运,只能坐公交回去。上海的工程师单震宇到北京谈一个项目,晚上和朋友吃完饭后在人民大学站等待公交,返回上地附近的宾馆。他耸着肩,将头缩在围巾里,来回踱步,“北京太冷了,衣服还是带少了。”
零点过后,经过车站的只有夜8路车,车上的乘客主要是代驾司机。蔡文涛白天在一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做摄影助理,晚上出来做兼职代驾司机。在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的八集纪录片《长征》中,有多个他拍摄的镜头。他把那几个镜头和结尾的署名截图保存在手机里,遇到聊得来的朋友都会给他们看看。
深夜,当公交车的引擎声渐渐远去,原本熙熙攘攘的站台变得空空荡荡,只有昏黄的路灯和耀眼的广告牌还在努力照亮这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