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与升级:一部风雨兼程的院校发展史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和着时代节拍起舞壮大。
1956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广西水电学校筹建。建校初期,全校教职工只有48名,学生480人,设置有2个专业。
2002年8月,广西水电学校升格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学院招生专业扩大到34个,全日制在校生为6574人。同年11月,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确定为优秀等级。2007年6月,学院被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十一五”期间首批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12月,被确立为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
2008年12月,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里建新校区在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举行开工奠基典礼。新校区按在校生1万人规模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267949平方米,项目总投资为55730万元。2010年秋季,里建校区一期竣工投入使用,校园总占地面积由200亩增加至1100亩,建筑面积由11万平方米增加至35万平方米。同年11月30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经过几年艰苦建设,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揭开了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截至2016年10月,学院开设有8个系2个教学部,66个高职专业及方向,在校全日制学生发展到12579人,教职工601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教师比例30%,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顾问1人,教授24人,博士13人。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人规模大学,办学水平居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
60年,弹指一挥间;但这60年,成就了一个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传奇。
特色与创新:一本集聚办学优势的现实指南
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特色与创新,特别是近年来,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积极利用行业办学优势,在行业主管部门支持下,大力推进“政行企校”联动,集聚办学优势,形成了以下特色与创新。
“两会一集团”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学院构建了“两会一集团”体制架构,通过校企合作“三级贯通”机制,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实践了一条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鲜明的集团化办学道路,实现了“政行企校融合、多元化办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办学水平上取得显著成效。
成立了由学院牵头,汇集了134家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中高职院校组成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探索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企业参与的集团化办学途径。职教集团汇集了丰富的智力、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为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职教集团平台,先后成立了“中锐汽车学院”、“宝鹰建筑学院”等两个分别以“上海中锐集团”和“深圳宝鹰建设集团”冠名的二级学院,从2011年起联合招生培养企业急需人才,目前这两个二级学院的在校生规模达到了966人。同时,三年来学院面向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开展技术岗位培训2500人;为集团内企业举办20个订单班,定向培养学生1007人。
与南方电网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建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水利综合试验与研究基地、宝鹰建筑实训中心、沃源重工机械研发中心等4个校内实训基地,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培训和技能鉴定,实现了校企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区校一体”协同发展合作创新
作为一所坐落在东盟经济开发区办学的高职院校,学院与开发区成立了协同发展理事会,促进学院与开发区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紧密对接,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社区服务、技术研发等方面紧密合作,学院成立了“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技术支持与响应中心”、“东盟华侨社区学院”,与开发区企业共同研发新材料、开发新产品以及实用新型专利,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换代,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09人次,为开发区举办多期进城务工和社区人员就业岗位技能培训,举办了多个专业技术储备人才订单班,实现了学院与开发区的“区校共建、协同发展”。
集团化办学模式下中高职衔接体系创新
积极为推动中高职衔接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努力,开展中职、高职人才培养对接试点,打通中高职学习通道。学院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工作,试行对口招生试点,从中等职业学校中实行专业对口招生。截至2016年,与学院签订对口招生协议的中职学校已达17所,年对口招生规模达706人,中职、高职衔接不断深化,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对接研究与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学院在搭建中高职贯通培养通道的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衔接,在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14年学院荣获广西教育厅授予的“中职高职综合改革”高职特别贡献奖。
产教融合行业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院依据行业企业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能力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全面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强化“工学结合”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强化顶岗实训和企业现场教学,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施订单人才培养,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坚持服务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面向行业产业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等大专业群,其中有9个专业获得广西省级特色示范专业。
传承水文化、润育水电人的校园文化创新
学院从行业特点出发建设校园文化,把“传承水文化,润育水电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打品牌。一是凝练形成了“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校训,让“水”成为学院的育人之魂,培养学生秉承水利人艰苦创业、造福人民的精神和韧劲。二是在校园文化景观塑造上,用湖来诠释平静和包容的大学理念,以大江大河的名称命名学生宿舍,以各大水系命名校园道路,突出了“水”的文化内涵。三是在校内实训场所内涵建设中,从水利综合试验与研究中心到电力技术实训场,从金工实训场到建筑实训场,无不渗透着专业的文化底蕴,集中反映了水利电力高职院校的主流价值观和办学方向。四是学校、企业、社会/社区三方共建校园文化,利用学院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位置,把开发区的东盟特色、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学院的校园文化,以此形成独特的具有“四化气质”(水电文化、社区文化、东盟文化、企业文化)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形成学院的职业素质文化,营造校企合作、校社合作的文化氛围。同时更进一步,通过在开发区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邀请企业家进校宣讲、开放学院心理素质拓展场馆等方式,把东盟文化、企业文化、华侨文化和民族文化“请进来”,让校园文化“走出去”,形成了良好的文化融合建设长效机制。学院《传承水文化,润育水电人》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获得自治区教育厅校园文化创新项目资金资助,获得“第二届全国水利院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未来与信念:一流高职院校的执着追求
2015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学院进入全国高职院校先进行列,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面向未来,学院制订了“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新愿景:
“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遵循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水利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国家示范性高职名校。”
——这是学院发展的总目标。
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政行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
这是学院发展的具体项目。
学院提出要立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新高度,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出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创新无止境,探索不止步。
学院将通过一系列的理念变革,为崭新的后骨干时代开启征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我们坚信,也衷心祝福,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抒写新的辉煌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