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共青团做对了什么”已成过去时;“共青团没有做到什么、还需要做到什么”,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并积极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
近日,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16)在成都举行。与会学者表示,蹄疾步稳推进共青团改革,为引导青年建功“十三五”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其意义十分重大。
那么,如何深刻把握共青团改革的主要任务,着力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和娱乐化,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四维工作格局,不断把共青团事业推向前进?
为此,《思想者》特邀几位学者就共青团改革创新之路发表见解,以飨读者。
------------------------------------------------
不忘初心·让青年聚心·让党放心
胡献忠(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常务副馆长)
共青团各级负责同志要深入到青年群众中去,要广泛、直接地联系青年群众,要亲自了解不同阶层青年的思想感情。不要成天舒舒服服地在办公室坐在沙发上“想青年”,不要在办公室透过玻璃“看青年”,也不能只满足于在下边送来的报告、材料中“找青年”。
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先后经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政治规格如此之高,凸显出执政党对于共青团改革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正如《方案》所指出的,“推进共青团改革,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部分”。党希望通过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共青团,从而赢得广大青年,赢得未来。
聚拢青年的多寡 决定着对政党的价值大小
我们党成立的初衷,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建立起劳苦大众当家做主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如此巨大的社会革命,仅靠政党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所以,党成立之初,除了将自身组织渗透于基层民间,还着手组建、壮大青年团、工会及妇女组织等,从多角度、多层面聚拢群众、组织群众。
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组织,是作为党的辅翼而诞生的。在革命年代,共青团的价值体现为,在党统一部署下有效发起学生运动、青年运动,造成群众运动的浩大声势;发动青年工农、学生参军参战,成为革命军队的重要兵源之一。在建设年代,共青团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能够动员和带领各行各业青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使之塑造为一代新人——连当时的西方记者也惊呼:“共产主义已经在中国青年中找到了最大的力量。”在当代,共青团的价值在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从邓小平到习近平,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的战略地位,倡导、推动成立共青团,发展、壮大共青团组织,寄厚望于共青团。如果共青团脱离了广大青年群众,只与精英人士打交道,或孤立为若干团的干部的集合体,就违背了建团初衷,整个团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价值。
只有服务青年利益 才能为党赢得青年的信仰
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我国僵化的计划经济被多彩多姿的市场经济所取代,“大一统”单位制让位于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公共服务单一的政府供给融汇于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中,排浪式消费式微而个性化“定制”勃兴,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获得了多重选择和机会,价值多元化也成为一种必然。那么,当代中国如何实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理性局面,如何帮助广大青少年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呢?
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922年团一大的纲领明确指出,“革命的精神”的养成是建立在“为改良生活状况、为利益奋斗”的基础上的。大革命时期的共青团总书记任弼时认为,“领导群众为其利益而斗争。使他们在斗争中,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利益而奋斗的团体而取得其信仰。”革命年代的共青团工作有这样一条基本规律:起于利益,收于信仰;起于社会,收于政治。
在利益格局深度变化、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青年自主意识和个性化需求明显增加的社会背景下,广大青少年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政治思想教育不可能再回到“填鸭式”灌输上。当代青年需要通过社会体验来获取对执政党的思想理念主张、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青少年通过自身实践选择的价值归依,远比外力灌输要更持久、更牢固,因此,从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维护和实现青少年合法权益入手,在服务中实现思想引导,也就成了共青团正本清源的基本逻辑。
变革工作运作模式 才能有效服务青年
一提起改革,世人所关注的往往是领导职数的配置、机构部门的调整、工作人员的去留。不可否认,组织创新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共青团改革最核心的主题,就是密切与青年群众的联系,破除“行政化、机关化、贵族化、娱乐化”的目的也在于此。所以,共青团的运作模式应该回归群团组织自身的逻辑。
共青团良性的工作模式显然不是完全依托于行政体系对青年发号施令,也不是完全依赖于文件会议、统计报表。胡耀邦在20世纪50年代就讲过,共青团各级负责同志要深入到青年群众中去,要广泛、直接地联系青年群众,要亲自了解不同阶层青年的思想感情。不要成天舒舒服服地在办公室坐在沙发上“想青年”,不要在办公室透过玻璃“看青年”,也不能只满足于在下边送来的报告、材料中“找青年”。重庆群团改革试点中,重庆妇联实行村社联系点制度,全市市区两级妇联干部今后“稳坐机关”将被视为考核不合格。
目前正在推进的共青团改革,是党领导下的改革,涉及诸多体制机制。深化这些改革,首先要澄清认识,摆正心态,共青团干部不是行政领导,而是青年工作者,要做青年的朋友。只有较为彻底地破除“官本位”意识和等级观念,共青团的各项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建立起团青相融的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
在密切联系青年中 探索政治组织转型之路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重申了党面临着“四种考验”“四种危险”,这既是针对全党而言,也是面向所有群团组织的,后者本身就是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更没有任何理由脱离群众。
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众多群团中准政党属性最强,而且与党的关系最为密切,“党的基本任务就是团的基本任务”,党的重大战略就是团的历史使命。执政党要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全体社会成员实现整合,共青团同样要以它们对全体青年进行整合。
自1978年中国社会转型至今,移动互联已经与青少年形影不离,利益对信仰的剥蚀依然持续,青少年群体的价值多元化趋势日益强化,青年社会组织蓬勃而起,共青团传统的工作空间面临着空前压力和挑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走出政治组织在利益时代的功能困境,重构团与青年的密切关系,不单单借助国家行政体系还依靠团组织基层骨干,通过构建枢纽型组织形态来整合青年,正是共青团改革的前瞻性价值。
上海共青团改革实践初探
张恽(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
通过“互联网+共青团”,形成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共青团工作运行机制。团的各级委员会提升普通团员青年比例,青年设计、参与、评议团工作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强调青年参与,增加青年获得感。
自去年7月以来,上海共青团按照中央、上海市委群团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在组织设置、干部选拔管理、管理模式、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革新、积极探索。
上海团校、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团队深入调研、分析上海共青团改革的实践、做法,尝试进行逻辑性梳理和理论性阐释,以促进部分做法经验向全国推广和复制,力争为共青团工作的理论和青年问题研究作出创新性成果。
从价值、制度、组织出发 认识共青团改革出发点
从价值要素来分析,改革来自对于价值理想的坚守。从历史来看,群团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法宝。从政治发展来看,共青团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群团工作应该在未来公民协商、社会协商和政治协商中发挥更大作用。更深远地来看,促进青年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要求。
从制度要素来分析,改革来自巨变中的环境及社会结构。一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内容的制度变迁导致的社会结构转型,使得90后开始几乎没有“单位”的概念;二是以互联网普及为内容的技术革命导致的社会结构转型,使得新工业革命、零边际成本社会扑面而来。
不变的价值理想,遇到巨变的环境制度,由此带来组织上的“四化”挑战并驱动“三性”转型。这次转型既有外界驱动的强制性特点,也同时具备内生动力驱动的诱致型特点,我们要通过改变组织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来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
从四方面入手 实现四个再造
上海共青团改革,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实践的探索:
1.改革团的组织设置,实现团青关系再造。
改变“倒金字塔”结构,使青年工作可以直达青年,并覆盖到各类青年群体,实现团青关系的再造。比如,团的领导机关“扁平化”,团市委内设机构精简25%,成立跨部门项目工作组。夯实和完善基层青年组织体系:在社区,大力推进区域化团建,街道乡镇团(工)委书记按正科实职专职配备,居村建立“团干部+社工+志愿者”工作队伍;在学校,巩固共青团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严格团员发展,加强青年骨干培养,推动学联、少先队组织改革;在新兴领域,积极推动“两新”组织建团,加强楼宇、园区团建,群团组织协同建成772家直接联系服务青年的“青年中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把工作对象扩展到35周岁以下青年,依托相关大口党委实现大口团工委的全覆盖。
2.改革团干部的选拔和管理,实现组织能力再造。
创新制度和机制,将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的同志选拔和充实进团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其服务青年的跨界工作能力和领导力。实行专挂兼相结合,市区两级班子成员一半职数选用挂职、兼职干部。团的机关工作队伍包括专职干部和选派的挂职干部,辅以志愿者。机关行政编制“减上补下”以充实区县、园区、大口团工委。改革机关专职干部招录方式,探索实行遴选制。加强干部培训,形成新上岗履职系列、群众工作胜任能力系列和领导力提升系列进阶培训体系。
3.改革团的管理模式,实现公共空间再造。
构建青年群体参与社会协商、交流互动,由国家、社会、政府、群团组织和青年共建共有共享的“公共空间”。建立面向基层、重心下沉的管理方式,实施基层联系点制度、机关干部“1+100”联系制度。建立代表广泛、民主参与的管理机制,增强团的各级委员会和团代表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推进团的各级领导机关开放日活动,服务阵地和窗口实行“弹性时间工作制”“错时工作制”。通过社会化方式招募组建青年汇智团,参与《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和团市委工作绩效评价。
4.改革团的工作方式,实现服务产品再造。
移动互联环境特别强调多元选择、用户体验,团组织必须为青年提供喜闻乐见的服务产品,在其设计和投递上也要以社会化和专业化方式开展。大力推进“电子团员证”“青春上海Act+”“青春上海”媒体中心等网上共青团功能和阵地建设;深化与各类服务青少年的社会组织合作;做好小学生“爱心暑托班”等政府实事工程;与专业媒体合作,推出《青春上海分享会》《梦想创业团》等电视节目。在2016年团市委确立的年度十大工作项目中,直接服务青少年生存发展需求的就有7项。
三个“扁平化”
扁平化是当今组织管理变革的显著特征,企业组织边界被逐渐打破,公司变轻、团队变小、层级变少、管理变淡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扁平化是政府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以及团组织改革历史过程中的一个共识性方向。扁平化也是此次上海共青团改革实践的鲜明特征:
一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打破“倒金字塔”结构,面向基层扩展管理幅度。按照阶段性工作要求灵活设置工作项目组,扩大青年中心的组织覆盖,积极推进社区、楼宇、青年兴趣组织和网络建团。
二是权力结构的扁平化。领导机关放权,基层组织“充权”,原来受资源能力瓶颈约束的“基层”在改革中华丽转身,成为有强大后台支撑的前线精准服务部队和供需对接平台。
第三,运行机制的扁平化。团的组织和干部经常性地到青年中和基层去,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资源下沉,形成机制化安排。通过“互联网+共青团”,形成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共青团工作运行机制。团的各级委员会提升普通团员青年比例,青年设计、参与、评议团工作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强调青年参与,增加青年获得感。
如何陪伴新媒体时代00后
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进行网络社交是00后网上最频繁的活动,尤其是00后中的初中生,他们用手机登录社交网络的比例(58.5%)是00后小学生(36.0%)的1.6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先后于1999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在全国10个省市进行了4次“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每次调查的问卷都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修订。
2015年的调查于5月~11月进行,在北京、广东、上海、山东、辽宁、河南、湖南、四川、云南和陕西10个省42个区县162所中小学(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发放问卷,9360份有效问卷中男生占47.6%,女生占52.4%;小学生占53.1%,中学生占46.9%;城乡样本各半。研究发现,00后一代有着很多独特的成长特点,这既是时代的馈赠,也受到时代变迁带来的伤害。
笔者选用2005年和2015年两次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这两次调查的对象分别是90后和00后,有助于全面描述10年来我国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代际差异的表现及成因,并就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重亲情、友情,社会责任感不够强
在价值观方面,00后比90后更理性,更重视自我价值,他们认为幸福主要来自“有温暖的家”(59.4%)和“有知心朋友”(46.9%),其次是“健康”(19.0%)和“快乐”(15.6%)。但是,“为社会作贡献”的价值取向呈明显下降趋势,和90后相比不仅下降了14.1个百分点,排序也由第三位降至第五位。可见,00后把亲情、友情作为幸福的重要指标,但是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烈,更看重个体幸福,对社会价值的追求逐渐下降。
85.0%的00后赞同“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我会像对自己的事那样去做好”,这说明多数00后能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对于“我会为班级或学校的荣誉放弃个人愿望”的选择,不赞同比例高达55.8%。
在道德方面,00后对善良、诚实等传统美德认同度较高,但对一些具有时代性的道德品质不够认同。其中,“善良”(74.4%)高居榜首,比其他选项高25~70个百分点;其次是“诚实”(49.2%)、谦虚(36.5%)、守信(36.4%)、勇敢(35.7%)、孝敬(33.7%)的好品质也比较受认可,均在三成以上。但是,对公正(9.2%)、节约(8.0%)、进取(7.0%)、独立(6.5%)、合作(4.8%)、守时(4.0%)等品质的认同,均不足一成,这应引起足够重视。
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被部分纠正
作为“网络原住民”,00后拥有手机的比例是90后的8倍,拥有电脑的比例是90后的3倍,上网时长远超过90后,网络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新闻信息渠道。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与丰富的数字技术,令00后对外部世界有更多了解和认识,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多社会风险。
00后用手机做的最多的3件事分别是打电话(59.5%)、听音乐(57.4%)和上QQ、微信等社交网络(46.4%),上网做的最多的3件事是上QQ或微信等社交网络(50.3%)、听音乐(49.2%)和玩游戏(40.2%)。可见,进行网络社交是00后网上最频繁的活动,尤其是00后中的初中生,他们用手机登录社交网络的比例(58.5%)是00后中的小学生(36.0%)的1.6倍。这既拓展了00后网络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但部分少年儿童在网络社交中甚至存在一些风险行为,如有33.4%在网上与陌生人聊过天,11.8%在网上透露过家庭或学校地址、电话号码等私人信息,10.1%见过网友。因此,全社会都有责任了解这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特点与规律,共同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绿色、和谐的成长环境。
可喜的是,00后他们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关注下降,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上升。这一代父母对00后最关心的是三个方面,父亲——学习成绩(74.6%)、身体健康(68.5%)和心理健康(33.0%),母亲——学习成绩(64.8%)、身体健康(43.4%)和安全(29.0%)。虽然大多数家长仍将学习成绩放在首位,但较之于90后他们的父母,00后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分别下降了15.0个和14.3个百分点,父亲对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关注分别增加了24.2个、11.3个百分点;母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增加了4.8个百分点。可见,家长们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纠正,对学历期待也逐渐回归理性。
结论
总体来看,成长在新媒体时代的“数码宝贝”们看重亲情友情,重视善良诚实,自主而务实,理性且个性,热衷数码生活,喜欢数字阅读。但是,他们学业压力大,运动少、阅读少、玩耍少,网络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从90后到00后,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等特点,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搭建绿色的成长平台。
家长和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知识,还要与00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积极向他们学习,与之一起成长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协调一致,从少年儿童发展的视角来帮助00后健康生活,积极运动,合理使用网络,使他们在时代的大舞台上蓬勃发展茁壮成长。
共青团改革大背景下“青年之声”的创新
蔺玉红(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
互联网时代,共青团传播的是党团主张,抢占的是青年思想困惑的解释权,竞争的是青年的好感和口碑。
用互联网思维共建传播阵地
2015年4月28日,在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的直接推动下,团中央正式开通了“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它以“反映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青年成长”为宗旨,具有深厚的互联网基因:
一是坚持平台共建。“青年之声”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依托中国青年网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统一平台下的新媒体集群阵地建设模式;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自主开发了V3.0高并发社交互动平台、V4.0新闻信息发布平台、微邦即时通讯系统。目前,正在开发智慧团建核心数据库、V5.0人工智能文本分析系统、青年调查系统等,实现了全团“青年之声”统一运维和安全防护。
二是强调数据共享。“青年之声”提供了全国统一的门户网站和域名管理体系,实现了毫秒级数据查询和每天亿级量用户请求处理能力。截至10月19日,“青年之声”已建成中央、省、市、县团组织四级终端5790个,注册用户达711万人,累计访问量超过65亿人次,共答复办理各类问题362万个。“团委门户”已开通4098个,“支部专区”开通894个试点。智慧团建核心数据库已完成V1.0的开发。
三是注重资源共用。“青年之声”打造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了成长、创业、就业等15个服务体系,全团建设了1.3万个服务联盟,吸引专家200多万人;依托团内和社会资源,建立了公益型契约式共享服务建设模式。
基于信息分享的对话与引领
互联网时代,共青团传播的是党团主张,抢占的是青年思想困惑的解释权,竞争的是青年的好感和口碑。为此,“青年之声”开展了一系列分享和对话。
这里,有团中央书记处领导和青年的对话。团中央书记处建立了常效机制,秦宜智等同志经常在“青年之声”上和青年对话;有专家和青年的对话。线上,专家们随时值守;线下,专家们现场回答青年的提问。还有榜样和青年的对话,“青春励志故事”“青年之声”V故事等活动,邀请青年榜样直播梦想、传递力量;也有青年和青年的对话。目前,“青年之声”平台日均生成5万个问题,多数由青年们自己回答。
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正在从两级传播走向两极传播。青少年是互联网上“最容易被影响”的人,“青年之声”用服务实现了对他们的吸引。
“青年之声”构建了青年思想引导、社会资源聚合、综合服务有效的三位一体格局。截至10月19日,“青年之声”服务体系开展活动120多场,覆盖受众近百万人次。各地开展主题活动3万场,覆盖青年2200多万人次。
服务青年思想引领,“青年之声”主动设置的议题达2000多个。“社会主义有点潮”等活动吸引青年热烈讨论;为服务青年成长成才,还建立了健康、国学教育示范基地。“净语良言我承诺”网络大行动吸引了2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上交提案。每月相亲会吸引单身青年720位;服务青年就业创业,“青年之声”联合人社部门累计已发布就业岗位350万个,秋季招聘将再增150万个。“众创互联路演驿站”等推动签订投资意向上百个;服务青年权益维护,开通“维权热线”,对典型案例出具律师函;服务社会慈善救助,心系河北灾区众筹行动筹集款物超过120万元;“青年之声·授渔计划”精准扶贫“一帮一”助学行动,资助大凉山千名贫困生;“乡村医生助力计划”正为全国乡村医生送去电动摩托车。
共青团改革正在深化,我们坚信,在团中央书记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团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青年之声”一定会成为“网上共青团”的活动支柱,成为青年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