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这一丝丝的温暖,让我们彼此了解”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桂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4日   06 版)

    2015年8月,王文帆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看到了那里的蓝天和森林。王文帆是林学专业博士,副研究员,之前在黑龙江省林科院工作,根据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组织部的安排,他到新疆阿勒泰地区林科所挂职副所长进行援疆工作。

    “一到单位,我迅速投入工作,在所长的安排下,我第二天就带领单位5名技术人员进行湿地有害生物调查。”王文帆说,那次调查规模很大,根据自治区林业厅的安排,按照新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湿地普查工作要求,对阿勒泰地区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额尔齐斯河科克托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布尔根河狸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普查工作,查明区域内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程度和分布范围,以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情况,制作主要虫态实物标本和生物电子标本。那次调查,王文帆带领同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共采集各类标本262份,发现有害植物3种,病害5种,有害真菌4种。

    “我喜欢新疆”

    在王文帆看来:“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帮扶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在给援助单位带来林科院先进技术的同时,阿勒泰当地特有的环境、园林绿化树种和耐寒、耐旱果树也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库。”

    阿勒泰自然环境复杂多变,河谷、沙漠、戈壁、高山森林,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与独特的植物基因资源,流经该地区的额尔齐斯河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杨树基因库”。王文帆偶尔会在微信里给朋友发去他或者朋友拍摄到的白尾海雕、白翅百灵等珍贵鸟类影像。

    “我喜欢新疆,在这里,我作为林业科研人员的价值得到了体现。”王文帆说。

    2015年11月,王文帆以黑龙江援疆前方指挥部为平台与纽带,协调阿勒泰与黑龙江省林科院合作,申请建设黑龙江援疆项目《阿勒泰地区林业试验示范基地》,争取到资金300多万元。他与当地林业工作人员在多地进行测试后,最终选择在福海县林场实施该项目。

    目前,这个示范区挂牌成为阿勒泰地区林业科技成果应用展示区,填补了当地林业示范基地的空白,已经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林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是当地农民、技术人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阿勒泰地区野生动物研究,增强卡拉麦里有蹄类保护区科研水平,王文帆还协助地区林业局卡山保护站与自己母校东北林业大学科研援助合作,其内容包括开展针对保护区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保护区南干渠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痕迹调查、帮助保护区建立野生动物基础实验室等人才培养与科技援助九大方向,并共同签署《东北林业大学与卡山保护区科研援助合作协议》,第一期合作5年,申请援疆资金250万元。

    今年6月,他还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国内野生动物研究第一人”之称的年近80岁的马建章院士及多名学者赴阿勒泰,组织并主持了对地区林业局、林业保护区等相关人员的专题培训。通过黑龙江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为黑龙江与阿勒泰两地野生动物研究及发展提供了桥梁纽带作用。

    “黑龙江省援疆前方总指挥兰景力曾对我们援疆干部说,援疆工作不仅是满足当地资金的需要,应该更多加大对科技、技术的援疆投入,要本着科技援疆、技术援疆的精神,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为当地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这些,我都深深记在心里并努力践行。”王文帆说。

    “这一句句询问,让我们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王文帆从黑龙江到新疆的时候,王文帆的岳父刚去世不久,儿子9个月大,父母身体状况不好,家里的一切重担都压在了妻子李丹身上。现在,儿子已经过了两岁生日。因为新疆阿勒泰与哈尔滨有两个多小时的时差,王文帆在阿勒泰下班吃过晚饭时,儿子在家里都已经睡着了,所以平时他只能看李丹录的视频,看着儿子慢慢会爬到可以走路,“儿子一岁生日、两岁生日时我都不能在他身边陪伴,心里有一点酸楚。”王文帆说。

    儿子两岁生日时录的视频中,李丹问儿子:“想爸爸么?”儿子说:“想爸爸。”

    “为什么看不见爸爸啊?”

    “爸爸在疆(新疆)打工。”

    “爸爸不是去打工,而是建设祖国。”

    王文帆是80后,是家中独子,也是全家人的骄傲。王文帆的父母都是退休工人,他的父亲今年4月接受了腮腺瘤手术,父母怕影响儿子工作没有告诉他。手术开始前,医生有些不解:“怎么老两口自己来的呢,没有孩子吗,怎么做手术都不来呢?”王文帆的父亲说:“我儿子代表黑龙江林业去援助新疆阿勒泰了,不能告诉他,得支持他工作啊。”当别人把这番话转述给王文帆的时候,他忍不住流下眼泪。老两口一辈子都是工人,省吃俭用供儿子考大学、上硕士、读博士,儿子学业有成能够报效祖国,他们觉得这就是他们的骄傲。

    作为一名基层林业工作者,王文帆经常要去林地采集树种,进行病虫害防治。他积极学习哈萨克语,与当地农牧民沟通,体会到了一个最真实的新疆。当剪枝采种、移栽苗木时,或是在苗圃地里休息时,总有哈萨克族朋友过来热情地和他攀谈:“小王所,黑龙江哪里人?”“吃住习惯么?”“儿子那么小,你想家么?”“来这觉得苦么?”王文帆用蹩脚的哈萨克语与他们一问一答之间,心里总是暖暖的。

    “这是朋友对朋友之间才有的关心,这一丝丝的温暖,让我们彼此了解;这一句句询问,让我们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他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桂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4日 06 版)

“我们对家乡有着割舍不下的深厚情感”
侗乡又到收获时
“这一丝丝的温暖,让我们彼此了解”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