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上了985 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的文章刷屏高校学生朋友圈。文章指出名校光环并没有给名校学生带来他们想象中的荣誉感和成就感,照样工作难找、钱难挣,与身边优秀同学的对比更让很多普通学生感觉焦虑和自卑,这些文章引起了不少大学生的共鸣。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发现名牌高校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焦虑感和自卑感。据受访者观察,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没有突出的才艺(50.9%)和与身边同学差距大(44.9%)。59.9%的受访者认为这种现象反映出不同地区中小学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影响越来越大,56.3%的受访者认为这反映出当前的教育难以有效减弱个人背景差距的影响。96.1%的受访者认为,无论是不是身处名校,都应该保持主动追求优秀的习惯,才能实现对自身的认同。
受访者中,53.0%的人是“985”、“211”大学的在读或毕业学生。
72.7%受访者发现名校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焦虑感和自卑感
就读于南昌大学的孙涵哲说,自己确实有一种学历越高、压力越大的感觉。“身边优秀的同学很多,学校很多课程都是研讨课,别人的观点、想法都表达得很好,很多同学对时事、新技术了解也很深”。孙涵哲坦言,这带给自己一种无形的压力。
“很多人认为学历高、学校好,未来会一片光明,但其实好学校的学生也面临着学习压力大、找工作困难的情况。”孙涵哲说,她国庆回家时参加小学同学聚会,同学中十几个人都已经工作结婚,生活也都不错,只有她还在读书。“我父母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家中还有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妹妹,我很想尽快为家庭出一份力”。
白宇洁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本科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她坦言自己也会有自卑情绪,但不是来自于跟别人的比较,而是担心自己可能做不好事情。“我高中的时候有写作特长,上了大学发现,很多人在写作、表达、沟通方面更强,尤其看人物特稿的时候,我会感觉自己写不成那样”。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俞虹则表示,从自己的任教经历看,身边的同学没有这么明显的失落感。“我们的学生在找工作时是有很多录取通知的,但可能名校同学跟一般院校同学对层次、收入等的心理期待不一样”。
调查中,72.7%的受访者发现名牌高校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焦虑感和自卑感,具体来说,16.7%的受访者感觉这种现象比较普遍,56.0%的受访者表示部分名校学生存在这种心态。13.3%的受访者觉得不普遍,14.0%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据受访者观察,名牌高校学生产生焦虑和自卑感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没有突出的才艺(50.9%)和与身边同学差距大(44.9%)。其他原因还包括经济状况不好(37.7%)、出身和家庭背景不好(34.3%)、见识不够广(31.0%)、个人心态有问题(29.2%)、缺乏理想和追求(27.0%)、学习成绩不好(24.4%)、大学气氛有问题(18.1%)等。
一位名叫“0(1)”的网友在《上了985 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一文的评论区留言:“进了复旦,自己唯一的特长‘学习’也完全不行了,很自卑,越自卑越没有动力,学习不行、社团活动不行、长相不行。”还有一名叫“竹慧”的同学说:“上了清华,发现人外不仅有人,还有‘神’。”
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大三学生陆依凡认为,从高中到大学是从一个小圈子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很多同学心理波动比较大,家庭因素也是引发自卑情绪的原因。“我身边有不少人都面临着工作、家庭的压力,跟我吐槽工作难找、房价高”。
调查显示,59.9%的受访者认为名校学生焦虑自卑反映出不同地区中小学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影响越来越大,56.3%的受访者认为这反映出当前的教育难以有效减弱个人背景差距的影响。
同时,也有人认为名校学生焦虑自卑,反映出学生自身的问题。调查中,32.4%的受访者认为这说明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32.1%的受访者认为有这种心理的高校学生不够自尊自强。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看来,学生们从高中进入名校后,身边都是学霸,有的人甚至可能会从原来的第一名变成了最后一名,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有失落感,这是正常的。
96.1%受访者认为无论是否身处名校都应主动追求优秀
尽管不少名校学生在抱怨名校光环没用,但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名校光环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53.7%的受访者认为名校光环代表着更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52.2%的受访者认为它代表着更好的未来,48.9%的受访者认为它代表着更高的起点。也有受访者认为它代表着更大的压力(41.6%)、更大的落差(25.8%)。11.4%的受访者认为名校光环只是虚名而已。
陈阳说,有时候名校的学历确实是学生求职的一块敲门砖,“很多公司都是在几所固定的大学招聘”,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和出身的大学也容易存在强烈的相关关系。
陈阳认为,这需要将群体与个体分开来看。“如果进行一个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学生毕业后平均收入的调查统计,两者之间会有一个明显的差异,但是群体情况成立不代表个体也是这样”。
学生抱怨名校光环无用,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社会对于名校和名校学生往往寄予了更高的期待。那么,名校光环到底能不能代表个人的优秀?调查显示,11.0%的受访者认为完全可以,63.8%的受访者认为一定程度上可以,15.8%的受访者认为不可以,9.4%的受访者感觉不好说。
俞虹认为,名校的学习氛围与整体感觉确实有所不同。当一位同学走入名校,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太拿自己当回事儿”,需要时时自我反思,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陆依凡认为,名校的标签既带来了光环也意味着压力。“第一次认识的人听说你是名校的,可能会很佩服很羡慕,但你一定要能拿出相应的表现和这个标签相匹配,不断努力去应对这种压力”。
调查中,96.1%的受访者认为,无论是否身处名校,都应该保持主动追求优秀的习惯,才能实现对自身的认同。
虽然时常会有焦虑情绪,孙涵哲也一直在鼓励自己:“优秀的人很多,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目标,不能在自卑和虚荣中失去自我”。
在白宇洁看来,到了一个好的环境,感觉不到别人比自己厉害才更奇怪。“比较肯定会有,但这种比较不一定就是攀比,也可以是寻找自身不足的方式。在这种氛围里提高自己,压力会成为动力”。
大学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更容易引发高校学生的负面情绪。对此,陈阳表示有时候压力会让自己弹得更高,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去努力,不要放弃,不要浪费时间,也不要给自己设限。她还提醒,努力学习与工作也应该是因为兴趣,而不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周易 实习生 赵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