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飞人”归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9日   01 版)

    11月18日晚上,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乘专机从内蒙古抵达北京西郊机场,准备乘车返回北京航天城。杨志远/摄

    本报北京11月18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雅娟 通讯员 姜宁)绕地飞行33天、506圈后,两名飞得最高的中国人今天回来了。

    尽管经历过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这10次任务,但返回舱平安着陆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军还是感到有些紧张,“我们这里有句话是: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

    从昨天早上到今晚,孙军还没睡过觉,但看起来依然很精神——到任务的关键时刻,他就精神亢奋。今天凌晨两点多,他还开会“复习”各种预案,单是飞船的返回阶段就准备了38个预案,“当然希望一个都用不上”。

    13时11分,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

    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的光学影像显示,一个拖着长长“尾巴”、看上去如同彗星的物体从393千米的高空飞向地面。

    神舟十一号飞船的轨道高度比前几次高50千米。轨道高度不同,意味着返回航程、控制姿态都要重新调整。孙军告诉记者,返回舱再入角要求非常精确——如果再入角过小,返回舱可能会被大气层弹出去;如果角度过大,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过载会加大,也会导致舱体温度过高。

    前几次任务中,返回舱内的温度都在20多摄氏度,对人体来说是一个比较舒适的温度。

    距离地面几十千米时,从推进舱外的摄像头已经可以看到前方的一片绿色——地球。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飞船发射。首次飞天之旅初步验证了长征火箭和神舟飞船的设计,火箭是试验火箭,飞船是初样产品。而且,神舟一号的测控覆盖率仅为15%,也就是说,仅在15%的飞船运行时间内,地面能与飞船通信。

    但从那以后,神舟系列飞船就初露峥嵘。那一年,飞控中心成立才3年。

    13时46分,返回舱距离地面10千米。从飞控中心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医监机、通信机等不同职能的直升机已经在空中盘旋待命。

    距离地面六七千米时,返回舱打开了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主伞。模拟画面上,红白相间的降落伞飘在朵朵白云中。

    镜头扫过枯黄的草原,扫过草原上的风车,扫过低空盘旋的直升机,但目标却还没出现……

    终于,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内蒙古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穿着蓝色、橙色等不同工作服的人们奔向返回舱,检查返回舱外观、开舱门、采集舱内气体和微生物、检查航天员的身体状况……

    与此同时,一向静默而严肃的飞控中心热闹起来,人们舞龙舞狮,鼓声震天,如同过年一般。飞控中心大厅里,遥控组的刘辛兴奋地跟同事在大红色的祝贺牌前合影。自从9月在外面“吃了顿好的犒劳自己”之后,这个26岁的姑娘最近两个月几乎没出过航天城的大门——任务开始之后她和同事一天两班倒,也没有周末可言。刘辛所在的遥控组里,除了组长之外都是85后,出生于1990年的刘辛是团队里年龄最小的,这也是她第一次参加神舟飞船任务。

    1995年,大学毕业的孙军来到飞控中心总体室工作,那时的航天城还只是一个开工不久的工地,周围是大片的农田。飞控中心从“没有一行代码,没有一份方案,没有一个硬件”的状态白手起家,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航天任务。

    尽管神舟十一号飞船已经顺利落地,孙军却没有任何庆贺的打算——天宫二号仍在轨飞行,飞控中心的任务还没结束,今天晚上还要对伴随卫星进行一次轨道控制。明年4月,继续迎接天舟一号的造访。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他们。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9日 01 版)

习近平同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举行会谈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飞人”归来
秦宜智在湖州调研从严治团工作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青年论坛举行
来吧,加入中青报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