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把改革精神融入“创青春”大赛

——专访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刘会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21日   T01 版)

    11月19日下午,伴随着数千名现场观众的欢呼声,2016年“创青春”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以下简称“2016年‘创青春’大赛”)在成都落下帷幕。

    从2014年会旗交接开始,2016年“创青春”大赛的筹办工作持续了整整两年。大赛筹办期间,适逢共青团改革的启动和推进,团四川省委书记刘会英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结合改革的精神,在筹办2016年“创青春”大赛过程中,团四川省委及相关承办单位通过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通过增强大赛的实践性,增强党委政府的获得感;通过提升大赛的协同性,增强社会的获得感。

    在近年的工作中,刘会英接触了很多各个领域的青年创业者。她曾经遇到一位大三学生,先后开办过三家公司,尽管前两家公司都失败,但他还在不懈坚持。她还遇到两位休学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尽管没能在学业上进一步深造,但他们各自的创业公司均突破了若干技术难题,在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上均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这跟我们原先印象中的大学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大学生创业者的视野已经完全和社会接轨了。”刘会英感慨说,“青年群体蕴含了很大的能量,我们团组织要思考怎么更好地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因此,刘会英说,在共青团改革的背景下,团四川省委把改革精神融入大赛的筹办工作中,努力让青年、党政、社会三个方面均有“获得感”。

    在青年主体性方面,团四川省委注重在大赛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让大学生全程参与。刘会英举例说,大赛的宣传片、开幕式、闭幕式等重要环节,都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参与,有的大学生创业成果直接应用于大赛当中,比如,通过电子科大创业者马天琛的“面聊”产品的应用,大赛实现了“无纸化”。

    2016年“创青春”大赛还首次大量出现了海外创业团队的身影。刘会英说,由于中德、中法、中韩创业园区相继在四川建立,组委会重点邀请了这几个国家的创业团队参与展示,体现国际化的、开放的办赛思路。

    “办赛过程始终聚焦于青年主体地位,增加青年的参与性,以青年为主体,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通过青年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让青年有获得感。”刘会英说。

    筹办大赛的第二个特点是,通过增强大赛的实践性,推动大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党政的获得感。刘会英说,邀请全国120余家创服、创投机构,与近百个愿意落户四川的全国各地创青春项目进行专场洽谈,让大学生创业者感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演习,而是真枪实弹。

    刘会英透露,通过大赛,累计有76个项目与创服、创投机构达成意向性签约,入驻创服机构27个; 获得创投机构投融资49个、金额6.0324亿元;其中近50个项目与四川本土创服、创投机构达成合作意向。此前在绵阳市举办的两场“创青春”专项赛中,就有16个项目与绵阳市有关部门签署了落地协议。

    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四川省人民政府,也把此次大赛作为一个发现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机会,要求团四川省委做好跟踪和对接,把四川急需的一些创新创业人才纳入省委、省政府的“引才”计划。刘会英说,通过这一系列工作,共青团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中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筹办大赛的第三个特点是,通过提升大赛的协同和众筹,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增强社会的获得感。刘会英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理念,因此在大赛筹办工作中,团省委有意识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实现大赛“政产学研用”的全要素汇集。

    “不是单一的共青团资源的供给。”刘会英说,“而是通过电视挑战赛、创新创业研讨会、开放日、园区推介会、移动互联网论坛、菁蓉汇等一系列活动,引入创投、创服机构和创业导师,多渠道地为参赛创业者提供服务和平台。”

    刘会英说,通过大赛向社会展现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活力和能量,有助于形成社会经济的活力新形态,增强社会信心,这体现了社会的获得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21日 T01 版)

大学生创业:“实战者”胜
让更多大学生创客勇立潮头
创业最大的红利是给予青年话语权
把改革精神融入“创青春”大赛
大学生创业能力一赛拉升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