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解救童工不仅仅是让其回家

陶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22日   02 版)

    如果仅仅只是解救童工,而没有更长效的扶助机制,让这些孩子回家有可能使他们陷入比当童工更悲惨的境地。

..........................................................

    非法使用童工,让人想起万恶的旧社会,没想到这样的事情今天仍未禁绝。

    据梨视频报道,在江苏省常熟市的很多服装加工厂,仍普遍存在非法使用童工的现象,年龄最小的13岁。这些童工一个月至少要干活28天,早上7点半起来,干不完的话晚上10点半都别想下班。童工们说,“只要不听话,肯定得挨打,打过一顿干活快得很”。平静的话语让人不寒而栗。

    现实触目惊心,身在那样的黑心工厂,与其说是在打工,不如说是在受罪。不想受罪了怎么办?不干到年底,就拿不到工资。有的童工不堪忍受逃跑了,但他们的身份证还在老板那里押着。克扣工钱、扣押身份证,多么熟悉的压榨手段,多么奏效的野蛮管理。反正合同也没签,一切都是口头约定,到头来就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

    是什么样的力量把这些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推到了食物链的最底端,让他们成了黑心厂主的工奴?

    首先是廉价的用工需求。常熟招商城附近遍布上千家加工厂,用工需求量大,工序化的生产方式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用工门槛,这本来是好事,一些黑心工厂却从中看到了“机会”,为了赚得更多不惜突破法律底线。

    童工中介造成了这种非法用工的供需两旺。据报道,招童工的成本是两三千元一个,什么年龄都可以挑。常熟某加工厂老板介绍说,“中介会从云南乡下找人,那边人好忽悠的”,先许诺高工资给骗过来,去年就骗过来6000多人。

    童工现象的沉渣泛起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地方劳动监管的缺失。如此大面积地使用童工,为什么当地有关部门竟然毫无察觉?梨视频的报道已然是一封铁证如山的举报信,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理应高度重视,解救并维护这些童工的合法权益责无旁贷。而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远非终点。

    理智地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童工现象已成为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性问题。数据显示,在中国城市的流动儿童中,有三成以上在从事着与其年龄不符的劳动。童工的数量和辍学率、失学率是成正比的。尽管中国已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目标 ,但失学儿童绝对值仍不容小觑,由此不难想象童工问题的严重性。今年6月,媒体引述国际劳工组织的估测,亚太地区15岁以下的童工达到1.22亿,为世界各地区之首。

    怎样才能真正帮助这些童工?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是不允许企业使用童工,法律也是这么规定的,法律甚至规定,对于允许孩子去当童工的父母,当地政府应当给予批评教育。这些都很好,但还不够好。如果真为孩子好,我们必须想得更多,想想该做些什么才足以确保这些孩子可以过得好。

    设身处地去想,失学与贫困是沦为童工的两大原因,而贫困往往又导致失学。有的私营企业者唯利是图,将童工视为剩余价值高的廉价劳动力,长时间的繁重劳动,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那些自愿让孩子去当童工的家长未必不知道这些,但在现实条件之下,他们宁可牺牲孩子。如果仅仅只是解救童工,而没有更长效的扶助机制,让这些孩子回家,有可能使他们陷入比当童工更悲惨的状况。

    希望有童工流入和流出的一些地方,能够团结更多的社会团体和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童工的命运,真正为童工找到一条好的出路。

陶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1月22日 02 版

童工“禁而不止”显现地方政府监管漏洞
解救童工不仅仅是让其回家
找工作最让人担忧的是隐性歧视
有时不是生活残酷而是你不够优秀
教师为什么会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航空公司合理拒载与歧视无关
没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