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羡鱼者多,织网者少
2015年下半年,中国科协受国务院委托做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报告》。该报告提到有六成的科技人员愿意创业,但仅有2.5%开始创业。而且,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业意愿相对突出,调研显示30岁以下的科技工作者创业意愿高达64%,为所有年龄段中比例最高,但已经创业的也仅有1.8%。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参与报告调研的专家认为,一种情况是,科技人员主观上并不具备创业能力,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创业经验等;也有部分科技人员所做的研究很难转为市场应用,有的太过于“高冷”,有的则从立项开始就不接地气,只能发表文章充充数。
(2)沉睡的专利难唤醒
一家研究所的负责人告诉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朱希铎,他们所每年约有200项新的专利诞生,目前已经累积了千余项。但这些专利无一例外都成了“死专利”,放在库存里“已经快要发霉”。
朱希铎发现,这背后有深层次的问题:作为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和实验室之间,往往是一种断裂式的合作、推诿式的配合。不少科研人员做科研的着眼点仅在发表科技论文和申请国家专利,并没有更多的积极性去和企业合作。
(3)卖出去才是硬道理
“我们给国内所有可能感兴趣的3000多家企业挨个打电话问,还是没一个人想要你的东西,这样的‘成果’做出来有什么用?”中国技术交易所总裁郭书贵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
这是科技国家队走向市场时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部分科研人员对市场的认识不足。有人对自己的成果估价过高。中技所挂牌的第二天,有人找到郭书贵,拿出一个永动装置开口就要价1000亿元人民币。对方对他说:“这么好的东西我拿到美国去卖,至少是1000亿美元。”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