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丹江头,君住丹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丹江水……”2016年11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到河南省淅川县采访时,总能听到这样的吟诵。
自2014年12月,一股清泉从丹江口水库涌出,北京的老百姓喝上了甘甜的“南水”,从此,北京和淅川便有了无法割舍的联系。记者在淅川采访时还发现,北京和淅川之间的联系不仅有水,不少淅川的孩子曾经在北京的教室上过课,不少北京的老师有了淅川的学生。
据了解,南水北调工程中水源地的老百姓作出了不少牺牲。为了回馈水源地的人民,从2014年起,北京市朝阳区与淅川县签订《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框架协议书》,双方在教师培训交流、合作办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记者在淅川渠首朝阳小学采访时,正好赶上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王相辉老师在给四年级学生上数学课。黑板上画着九宫格,淅川的孩子踊跃地举手,抢着回答问题。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已有6所学校与淅川的学校对口结对,“截至今年11月,我们已成功开展了5次双向对口交流工作,我校教师3次赴河南渠首朝阳小学支教,渠首朝阳小学师生两次来京学习和交流。”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校长祖雪媛说。
除了学校之间的互通之外,北京市还组建了专门的教育专家团队。“我们主要承担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专家团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俞劼说,去年和今年5~7月,包括淅川县在内的部分水源地区县的小学数学、语文骨干教师,在京进行了为期60天的学科专业培训。除了集中的专家讲座之外,还有小组研修及真刀真枪的教学实践。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老师把北京最先进的理念和教育方法带回水源地。”俞劼说。
王建刚是淅川县一高的校长,如何提高升学率,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一直是困扰他的问题。去年,王建刚还在淅川二高工作时,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一中的老师到该校搞了一场“同课异构”活动,双方老师同时备课,给同一年级上课,看看到底差距在哪里。
“为了看看北京那边的真功夫,在挑选班级时,淅川方面选择的都是‘好班’,把‘差班’留给了北京。”王建刚说,结果北京的老师在“差班”里的上课效果“好得让人称道”。
王建刚悟出:高考的命题方向已经变了,考试考得更多的是学科素养,所以,提高升学率最重要的是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素质,课堂效率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高了,“北京的理念和方法跟学生的最终升学是一致的”。
今年,到北京80中去学习的时候,王建刚提出:“我一不要东西,二不要钱,我想要的是80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经过两年的培训,现在不少河南水源地的教师已经在教育观念上有了转变。河南省邓州市姚巷小学张春梅老师表示,以前上课注重的是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现在更加注重引导孩子去思考,“比如,讲‘饱经风霜’这个词,过去最多让孩子们查查字典,现在就会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去想象什么样的脸是饱经风霜,然后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一渠清水把北京与河南水源地连接了起来,现在,北京的教育又在两地建立起了一座无形的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给水源地带去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