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就是我们家,和别人家不一样。打开门走进去,每一个物件都有一长串记忆:沙发、台灯……正是这些记忆告诉我,这是我们家。而我们家的“隔断”——就是一个存放记忆的场所。那里放着我的各种纪念品,承载着各种记忆。
当然忘不了那个“陶瓶”。说是“陶瓶”,看见的人绝不会相信。低矮的瓶身,参差不齐的瓶口,毫无“曲线”痕迹,同学笑说像个“夜壶”。那是小学四年级吧,去劳技中心制作陶瓶。我自小手笨,心中已有一个成型的艺术品了,手底那块黄泥却总是不服拿捏。终于有了雏形,一下没接住,黄泥随着轮盘飞转栽到地上。那又有什么,重新做!可惜时间到,要集合了,我只好将它带了回去。面对着同学们善意的取笑和老师对我弄了一身泥的批评,我心里浑不在意,依然把“夜壶”摆在了隔断上。那是我制作的“陶瓶”,我为之付出了汗水,我不介意它像夜壶。
当然忘不了那个飞去来器。约莫一尺来长,棕色的主体上绘着一只袋鼠,周围是当地土著常用的花纹。那是五年级,我有幸随学校前往澳大利亚游学一周。住的那家有一个与我同龄的男孩,叫Delan。Delan把我带进他的生活,尽管我英语不好,只能与他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但我依然记得他友好地邀请我玩电脑游戏,我弄坏了他的飞盘,他没有生气,只是善意地责备了一下。这就是孩童之间真挚的友谊吧,也许只能在嬉戏玩耍中体现,但已经足够了。临别前,他送了我一个飞去来器,尽管这飞去来器做工不算太精细,我依然将它与众多高大上的旅游纪念品摆在一起。因为,这是友谊的见证。
当然忘不了那块奖牌。直径不到10厘米,掂起来也不算沉,大概是铜合金吧。凑近一看,上面的几行字迹提醒我,那是北京半程马拉松比赛的纪念品。已经上了初中,那是一个湿润的清晨,双脚在马路上落下又腾起,均匀的喘息声在耳畔回响。第一次经历20公里的路程,最艰难的是最后3000米的坚持。脚已经很疼了,是路人的加油声让我坚持了下来。最后所得是这块普通的奖牌,我却依然把它珍藏在隔断上。因为,它是一块融进了我的坚持的合金。
退后两步,几层棕黄色的隔断上还摆放着许多纪念品。那张相片,那个雕塑……都有一段故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许多美好的回忆已经渐渐淡忘。感谢这扇隔断,它再次唤醒了沉睡于我脑海深处已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