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防务学院作为中国军事对外培训的最高学府,担负着培训外国高级军官和政府防务官员的任务。自1956年创建以来,国防大学对外培训已经历60个春秋,培训了16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学员,不断为中国与中国军队扩展国际“朋友圈”。
止戈为武,为世界和平发展服务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听到的多是西方国家的声音,到这里是为了多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今年9月,在美国、英国等多国接受过培训的布隆迪上校尹戴芬报名参加了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防务与战略研究班。
“一个饱含军事智慧的民族这样热爱和平,一支创造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的军队这样谨慎看待战争。”有些意外的尹戴芬慢慢发现了这次培训中的“中国特色”:之前的培训,第一堂课都会从战争与文明的冲突讲起,而这里的第一节课讲的是“止戈为武”的典故。之前,很多教员十分重视战术培训,会教给你怎样在战斗中取胜,强调的是一种“战胜思维”;在这里学员们学到的更多是怎样运用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进而避免战争,追求的是一种和合理念。
在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徐辉看来,“来到这里,外军学员研究的是如何预防冲突、遏制战争、实现和平,而非学习攻伐杀掠、侵略征服。”在这样的理念下,防务学院的课堂上有了中国古代“和为贵”理念的研究,有了人道主义救援、国际维和等应对非传统安全课程的增加,也有了中国如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讨论。
在这里撒播的和平种子在学员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俄语学员队参谋李大伟记得,受两国边境冲突影响,来自亚美尼亚的加吉克与阿塞拜疆的西亚武什刚来时拒绝住在同一楼层、吃在同一餐桌。
课堂上,教员建议他们多做换位思考,寻求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参观见学时同学为两人合影,排球比赛时队长让他们两人合作……久而久之,他们的关系渐渐缓和。毕业酒会上,加吉克对西亚武什说:“朋友,在战场上我最不想见到的人就是你了。”
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学员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让印巴重新拥抱和平;来自非洲交战国双方的学员在一年的培训后不但握手言和,一起唱卡拉OK,而且商量着要回去向本国政府提交边境停火的建议报告,他们要把在这里学到的中华民族的和平观带回各自的祖国。
开放办学,了解古老而现代的中国
矗立的“兵圣孙武”雕像、石子铺成的太极图、书画室里的水墨山水、学员背包上佩挂的中国结……很多外籍高级军官在国防大学防务学院读懂《孙子兵法》,迷恋上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到世界和平的价值。
在这里,很多学员将《孙子兵法》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比较,探讨两部兵学圣典蕴涵的文化异同。“过去,孙武和毛泽东的军事谋略最受学员欢迎。现在,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军队改革也令他们着迷。”防务学院政委衣述强说,从中国的政治制度到国防政策,从外交战略到环境气候议题,从民族宗教到人权事业进步,80%以上的课程由政府部门、军队的领导和相关专家讲授。来自孟加拉国的海军准将卡洛尔说,他对中国的印象从模糊到清晰,尤其对“中国梦”和“一带一路”的认识更加深入。
10月17日, 与156名同学一起参观“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后,尼日利亚空军上校欧古恩西纳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感悟:“中国是一部厚重又精彩的书籍,让我迫不及待地翻阅。”
欧古恩西纳说出了防务学院第38期防务与战略研究班很多学员的心声。学员们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欣赏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在上海绚丽多彩的外滩夜景中,领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腾讯公司,感受网络为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便利;在北京龙泉寺,体会佛教与科学的深度融合……百闻不如一见,学员们反映,一些西方媒体镜头下和作家笔下那个被“妖魔化”的中国形象离他们越来越远。
培训模式,正向国际军事职业转型
对外培训不但为外国军官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更为他们在这里交流搭建了平台。学院主动引入开放式教学、专题式研讨、案例式模拟等模式,教学实践中允许各国学员充分质疑、激烈辩论,在争论中增进了各国军人之间的了解与互信。
“我们提供一个平台,让各国军官共同交流,一起来给国际安全把脉,在共识基础上探讨维护世界和平之道,这也展示了我们作为一个大国为国际社会承担的责任。在这里,可以听到中国的声音、提供中国的方案。” 防务学院院长徐辉说。
来自巴基斯坦的陆军准将巴沙尔曾在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进行过军事培训。他认为,国防大学防务学院的教学水平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当前,世界一些主要国家把对外军事培训作为开展对外军事交流、促进军事合作、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也不例外。国防大学校长张仕波表示,对外军事培训处于军事外交第一线,事关国家和军队的声望,事关国家政治外交和军事外交大局。要着眼扩大外训国际影响力,大力推进对外培训向世界领先的国际军事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和谐包容,这里是家和友谊的桥梁
2015年,西班牙语翻译石磊在并不轻松的墨西哥之旅中收获了一分惊喜。她跟随国防政策宣讲团出访,连着几个小时不间断翻译,嗓子都要冒烟了。这时一名上校快步走过来,给她递上一块润喉糖说:“石磊,还记得我吗?你的到来让我想起了在国防大学防务学院的大家庭,我现在很想回家看看。”
对于很多外军学员来说,在遥远东方的那个“家”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回到国内,学员们津津乐道周末踢过的每一场“国际联赛”,陪读的夫人们则对在西单购物和中国书法念念不忘,孩子们时不时还会蹦出几句标准的北京话……
在防务学院,来自几内亚比绍的一位学员患有哮喘病,就被安排到旁边学员管理参谋的房间,以便于照顾。那位参谋经常陪他就诊,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该学员回国后晋升准将,第一时间向学院打电话报喜。一位乌拉圭学员的妻子在国内遭遇车祸,伤势较重。因为无法回国陪伴妻子,该学员心事重重。来自全班的多国学员登门慰问,并在集体活动中多鼓励他参加,帮助他走出失望悲观。
一次次的排忧解难收获了信任和友谊。翻译王方芳的书桌上还摆着一套用她名字的拼音摆成的小挂饰,那是一位外军上校的小女儿精心制作的临别礼物。高级指挥班有个学员的夫人因病住院,教员李美华顾不上卧床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在医院陪护数日,悉心照料直至痊愈。后来这位将军率团访问我国时,还专门安排了回母校的行程,他热情地拥抱着李美华教员说:“夫人要求我一定来看望她的中国妹妹!”
有的学员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56个民族和谐相处,在防务学院里,世界100多个国家的高级军官也能相处得十分融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