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太空前,我对两个儿子说,你们要是想我了,就仰望星空,没准儿我就在星星里看你们呢。你们要是听话,我给你们带星星回来。结果,上中班的儿子们在幼儿园就给小朋友分好了——星星给你5个,给他5个,大家都有份儿,还说要把月亮送给幼儿园老师。”说起两个“慷慨”的双胞胎儿子,陈冬一脸忍俊不禁的表情。
12月7日上午,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还有两天就解除医学隔离的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结束33天太空飞行后,首次面对记者。两人都抛开了出征时的神态庄重与言辞严谨,神清气爽地跟大家拉起家常。
这33天,地球上的人们每次举头望天都有了不同的意义——也许某一次抬头,就正好赶上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飞过。
这33天,全国掀起航天热潮,两位航天员一时间成了人气明星,并拥有了大量粉丝。
君子重然诺!康复第19天的景海鹏一开口就说,今天与大家见面,其实是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我们实现了承诺”。33天离地球393公里,距离虽远,感情却近,他时时能感到祖国和亲人的牵挂。
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师黄伟芬介绍,自11月18日晚两位航天员回到航天城,就被安排了3个阶段的后恢复工作——先是为期3周的隔离恢复阶段,然后是1个月的恢复疗养,最后的医学恢复观察阶段将到明年6月前后结束。本周五他们将结束二级医学隔离,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外地休假了。
在太空过了50岁生日的景海鹏颇为得意地说,在四子王旗返回后,一上直升机医生就对他俩进行了全身检查。景海鹏当时心跳每分钟77下,血压高压106、低压74,各项指标正常,“我俩现在状态、感觉都非常好”。
起飞时的空气压力,穿越黑障区时的生死考验,紧张的38项科学实验任务都成了过去时,现在,两位航天员一脸轻松,谈到的话题都是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面。
景海鹏承认,生日当天他“掉”眼泪了。看见小朋友们给他画的庆生画作,看到守卫祖国边疆战友的祝福,“太空没有重力,泪水掉不下来,就只能热泪盈眶了”。
10月24日那天,景海鹏发现搭档一直在返回舱里忙活,“干什么呢?要不要我帮忙”。可陈冬总是说:“我收拾收拾就好。”结果变出来一个小蛋糕——这是上天前,航天女教头黄伟芬特地嘱咐的,要把微型蛋糕放在餐包里,藏在景海鹏很难发现的地方。“生日是个人的事,我不想影响工作,不要给我过。”景海鹏说。
然而令寿星惊喜的是,他还得到了一个巨大的蛋糕。那天晚上,不仅家人来到指控大厅跟他一起过生日,领导和航天员战友也都来了。他们一起“演双簧”:景海鹏在镜头前“呼”地一吹,地球上的蛋糕蜡烛就被战友们吹灭了。
接受了全国人民的祝福,感动之余,景海鹏对陈冬说:“这些祝福,不仅是给我的,也是给你,给咱们载人航天工程的。”
景海鹏还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我看了中青报的报道《景海鹏的太空生日》,解读非常到位,已经收藏了。”
经过1个多月的朝夕相处,景海鹏和陈冬成了真正的生死之交。景海鹏最爱吃香辣花生、蟹黄蚕豆和杏仁,“我的最爱他都知道”。因为带上天的零食数量有限,碰到这几样,陈冬都舍不得吃,给景师兄留着。每一次,陈冬打开包装,用手指“哒”地一下将香辣花生弹出,花生慢动作飞行,向景海鹏滑去,景师兄张开嘴潇洒地接住,细嚼慢咽,尽享食品科研人员给他们调制的零食。“陈冬对我的照顾揉在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里。”景海鹏坦言。
陈冬也对景海鹏的战友情谊记忆犹新。他在天宫二号里骑自行车,出汗了,景师兄递过来一块毛巾,还把水加热好递过来;晚上睡觉前,景海鹏也会跟他聊聊过去在部队里的趣事……
神舟十一号整流罩分离,冲入太空的关键时刻,经验丰富的景海鹏看到年龄比自己小12岁、当兵晚12年、入党晚12年、当航天员迟12年的小老弟,紧张地等待失重的感觉,立刻给他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你看舷窗外面,美不美?”第一次飞天的陈冬转头望向宇宙:那太空比从地面看更加漆黑,星星更加璀璨,一时迷醉在美景中。
失重感在地面和水中都不能完全模拟。陈冬在解开安全带后感到了不适应——有劲儿没处使,要不就是劲儿容易使过,需要景师兄拉一把。但很快,适应能力很强的陈冬就进入了状态。
全国人民在电视里欣赏了两位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他们翻着跟头,比赛谁翻得多;在失重环境下,他们一起玩太空笔,一起在返回舱、工作舱间游来游去。
两个北方人都爱吃面食,肉丝炒面、黑米炒面、绿豆炒面……天天花样翻新。说起在太空上吃得如何,带着中国胃上太空的景海鹏深深地咽了口口水,随口报出一串菜名:红烩排骨、土豆烧牛肉、洋芋蹄筋……要说最爱吃什么,景海鹏回答:“雪菜兔肉!”当然,身为山西人,景海鹏喜欢喝醋,他也带了点醋上天作调味品。
在国外航天员因为伙食太差而得厌食症抑郁症的背景下,中国的航天食品很具中国特色,科学家在食谱上下了大功夫!100多种花样,主食、辅食、汤、调料应有尽有,航天员不仅能吃饱吃好,还有选择余地。“五天不重样,你在家能做到吗?”景海鹏满脸幸福。到了周末,两个人还能吃点好的,偶尔会有小鲍鱼。
在陈冬口中,第一次太空之旅充满了诗意。他喜欢人在太空的飘逸感觉,身体像羽毛一般轻盈;喜欢欣赏日出日落,着迷于带上去的种子发芽后的茁壮生长;喜欢看蚕宝宝一天天地变化,最后织茧。
工作之余,两人惦记着要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在仪表的地图显示上,先要找到祖国版图那只大公鸡。一个人喊“鸡尾巴来了”,另一个赶紧准备相机。可是飞船速度太快了,几分钟“鸡头”也过去了,“遗憾”!
现在他俩说得轻松,让大家都神往这曼妙的太空之旅,几乎忘了这不仅是九死一生的探险之旅,也是一次艰辛的高强度工作。实验和工作密度很高,常常占用休息时间。景海鹏对地面的专家说,我们上来是工作的,不是休息的,要做到最好,要把所有科技人员的汗水和智慧变成数据,成功带回来。
一次跑台实验,让两个航天员非常头疼。普通人锻炼用的跑步机是会自己“跑”的,而天宫里的跑步机其实就是钢管,要靠航天员自己的运动将滚轮带动起来。
在失重环境下的第一次试验,他俩别说跑,连走都走不成样子。后来,景海鹏表示:“再验证不成功,后续空间站怎么办?我们怎么跟地面交待?这种失败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谅。”
倒数第二次试验,景海鹏把头扬起来。没想到这回,他就像诗人喝了酒,灵感全来了。他发现,通过头部来调整重心,非常有效。两人一试,居然能走能跑了。他们一会儿双臂伸开,一会儿抱头背着手,无论变换什么挡位,使用什么姿势,都能游刃有余。
黄伟芬马上发来祝贺:“这个实验的成功太不容易了!”
在返回之后的医疗恢复期,两位航天员也没闲着,跟航天器系统、实验室系统的技术人员交流总结。
黄伟芬总结称:“这次成功的实践表明,我们已经掌握和具备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能力,随着后续工作的开展,随着载人空间站长期在轨飞行经验的积累,我们的驻留保障技术将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
陈冬在记者面前已经向女教头请战了,他希望将来在太空驻留的时间能再长一点儿,可以把“生日也跨进去,过一个太空生日”。
本报北京12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