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最近,奥迪和上汽集团对于这句话应该是心有戚戚焉。
11月30日晚,一封由奥迪中国总经理魏永新签署的内部绝密文件被媒体曝光。迫于“12月1日全面停止提车”的巨大威胁,奥迪AG同意暂停与上汽集团关于销售和网络的谈判。但这份文件同时强调,将在现有的经销商网络有长期和稳定的盈利情况下,并与奥迪经销商联会达成共识后,再与上汽集团进行下一步谈判。看上去,面对国内奥迪经销商沸反盈天的抗议,奥迪AG不得不在“上汽奥迪”的谈判进程中按下了暂停键。
就在人们认为“上汽奥迪”的风波将暂时告一段落时,一直未发声的上汽集团突然发话。在12月1日举行的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明确表示,上汽和奥迪的合作不会有大变化,合作的具体细节将在合适的时候公布。
据多家媒体报道,当现场有股东进行征询时,陈虹回答说:“关于上汽和奥迪合作,炒作得厉害,但没什么大不了,不会有什么变化。合作具体细节和内容还在蹉商中,合适时会对外公布。1985年,上汽最早引进大众品牌,组建了合资公司上海大众(上汽大众的前身)。1991年,一汽和大众合作。大众花落两家,已经司空见惯,没出什么事。奥迪和两家合作,如果各方面关系处理得好,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截至目前,上汽集团尚未对此消息作出任何官方声明。
实际上,奥迪AG也认为与上汽集团的谈判不会搁置太久。“在2017年3月底之前开始奥迪、上汽集团和一汽奥迪经销商联会商谈。”该文件给出的时间节点显示,奥迪只是将这次与国内经销商的“议和”当作缓兵之计。更令人诧异的是,奥迪在文件中轻描淡写地表示,“如有需要,一汽集团也将被邀请参与”。与要求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尽快安抚经销商的急迫语气相比,在“上汽奥迪”项目的谈判桌上,奥迪AG仍未将同舟共济近30年的合作伙伴一汽集团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奥迪经销商联会的一位匿名人士告诉记者,4个月内让现有的奥迪经销商扭亏为盈,乃至实现长期和稳定的盈利,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到时候没有达到恢复盈利的条件,谈判也不会有结果。”他坦言,经销商无权干涉上汽集团与谁合作,但也同时强调,“我们必将捍卫自己的核心利益”。
据CADA奥迪经销商联会筹委会统计,在“上汽大众与奥迪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曝光后,国内奥迪经销商的整体信心指数从8.3分锐减至6.6分。其中,“产品信心”、“品牌形象”、“商务政策”、“厂商沟通”和“盈利潜力”等关键指标的跌幅均接近甚至超过四分之一,创国内豪华车品牌新低。
如果说市场中纠结迷惘的情绪为“上汽奥迪”项目蒙上了一层阴影,那么另一大的变数,则是上汽集团究竟能以何种方式与奥迪合作。
此前,国务院曾明确表态,对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各地不得以任何方式新增产能,“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因此基本可以判定,上汽大众将以代工的方式生产奥迪品牌的汽车。
在业内人士眼中,代工与正常合资的差别有“本质的不同”。因为,代工意味着上汽大众就算如愿获得利润,也无法像一家真正的合资企业那样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
看起来两厢情愿的“上汽奥迪”,背后却是中国企业再次沦为“富士康”式代工厂的残酷现实。从长远看,这样的“上汽奥迪”对中国汽车产业究竟是蜜糖,还是砒霜?
独立汽车产业评论员夏树指出,作为国内唯一跻身全球汽车企业前十的大型国有企业,上汽集团应该从中国汽车工业和自主品牌的大局出发。“如果甘于沦为奥迪在华攫取利润的‘提款机’,上汽集团无疑缺乏领导者应有的担当。”
12月4日晚,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定增募资150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等相关项目”。恰逢“上汽奥迪”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项目谈判似乎将要进入胶着状态,在这个节点上,上汽集团募资150亿元,不得不令人浮想联翩。
1年前,陈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上汽自主品牌的发展确实需要反省,“起步过多依赖于合资,造成水土不服。做法上采取跟随策略,对创新的关注度低于跟随关注度”。
如今,上汽好不容易熬过了3年来的自主品牌发展阵痛,刚刚凭借一炮而红的荣威RX5实现销量增长,就开始掉头追求数十年前的代工模式。在夏树看来,上汽集团固执地追求代工奥迪,可能会因耗费集团大量资源而耽误自主品牌的发展,“这种倒退的选择,无疑是对汽车行业规律的直接挑战”。
有着10多年从业经历的行业分析师白德认为,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威胁在于,奥迪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将为上汽和一汽设下“零和博弈”的陷阱。将来中德双方一旦在车型导入上产生分歧,上汽可能会和一汽展开“兄弟阋墙”的竞价PK,“这将是政府和消费者都不愿看到的悲剧”。
夏树认为,既然奥迪同一汽建立了长达近30年的合作关系,并期望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就必须本着相互尊重的态度。“奥迪这种给中国车企‘设局’的做法不仅令合作伙伴寒心,更提醒我们,必须注意提防那些为了投机而无所不用其极的‘野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