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分析高中生对家长的依恋状况和代际沟通问题,笔者今年在北京四中面向高一高二学生设计并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4份。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者与家长相处的时间较多,跟随父母长大的同学比重较大,为81%,仅有12%的受访者在高中以前有过长时间住宿经历,26%的受访者在高中阶段有过住宿经历或正在住宿。
很多中学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这次调查有一些结果令人吃惊。比如“您与家长在一起的时候一般会做些什么”的多项选择题,居然高达81%的受访者首选“闲聊”,排在第一位,看似无用的“闲聊”实则反映出家长和受访者之间的松弛的、和谐、友好、平等的共处关系,为我们描绘出充满想象力和画面感的代际关系。“与家长看电影或电视节目”以66%的高比例位列第二,这个比例也是令人吃惊的,因为很多中学生往往不完全认同父母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价值,而受访者能够与家长同看电影或电视,说明他们在思想层面上可以进行很顺畅的交流和沟通。“认真交流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和“购物”均以50%的比例并列第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认真”二字,这里面的含义即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督促孩子学习,而是程度很深、层级很高的沟通,并且是“交流”,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而涵盖了生活的众多内容,因为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阶段,这时候的影响往往是长期和深刻的。
从这个多选题可以看出,超过70%的受访者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不仅限于学习方面,更在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显示出了高水准、全方位和实质性。
在受访者与家长的关系亲密程度方面,选择“亲密”和“较为亲近”的占到了被调查总数的88%,这个比例很高,说明受访者中绝大多数同学与家长关系优良,仅有9%的同学认为自己与家长关系一般,只有1%的同学和家长关系较为冷淡,1%的同学和家长关系不太好。由此可以推断,北京四中高一高二的大部分同学与家长的关系较为亲密。
50%的受访者经常会与父母聊天谈心,42%的受访者有时候会与父母谈心,而选择经常与家长倾诉心事的同学占到34%,51%的同学有时候会向家长倾诉心事。8%的受访者很少与父母谈心,15%的受访者不会向家长倾诉心事。
在学习生活中,当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情时,36%的受访者“会”向家长寻求帮助,47%的选择“有时候会”,这两项的总和为83%,而只有16%的少部分受访者表示不会。
“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只有5%的受访者“会完全听父母的”,而46%的受访者“会有一点儿听父母的意见”,这与前面数据所反映的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和代际关系是相吻合的。49%的受访者“不会完全听父母的”与“会有一点儿听父母的意见”的含义相近。因此,总数为95%的受访者会部分听取父母对自己未来规划的意见,这一方面说明受访者有相对独立的个人见解,另一方面也说明家长和孩子之间日积月累的良好沟通。
在调查中,笔者遇到一个特殊案例,这位同学在物质上从家长那里得到了满足,但是很少和家长在一起,和家长关系较为冷淡。究其原因,与他从小不是由父母带大的有关,他从小便没有建立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以至于他在高中阶段选择了住宿,自己打理日常生活,遇到困难不会向家长寻求帮助。和家长在一起的时候,这位同学表示自己不会感到愉快。
从理论上讲,如果在孩子从婴儿长大的时期,家长没有注意亲子依恋关系到建立,频繁地更换照顾的人、更换保姆,都可使亲子依恋关系不能正常地建立,从而影响孩子的社会情感发育。
对北京四中同学的调查再一次说明:这些从小学、初中一路走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从小受到了父母的许多正面的鼓励和爱护,包括亲子关系、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伙伴式的陪伴、深入的思想交流和多样的共同活动都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正如一组专家以9万名美国青少年的生活状况、行为表现和健康水平为依据所得出的结论那样:当青少年感受到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在那里看护着他们——关心他们,和他们在一起,以及接纳他们——的时候,无论你以怎样的标准来对健康、快乐和能力进行评估,他们都会比同龄人更健康,更快乐,更能干。不管性别、种族、社会阶层或者年龄如何,在所有类型的家庭中——无论父母有没有离婚,是单亲还是双亲家庭,是富裕还是贫穷,这一点都成立。青少年对于同父母及家人的亲密程度的感受,是能起到最为稳定的保护作用的指标,感到被父母关爱是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