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反转”在舆论场上悄然成了一种现象,甚至期许?
------------------------------------------------
头条新闻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连续剧式的剧情反转,反转似乎成为一种流行。每一次反转又似乎都会迎来一阵欢呼,有的人惊讶于剧情莫测,质疑者却说,“我早就说过这看起来很有问题,果然应验了吧”,一种智力的优越感和莫名其妙的释然溢于言表;而另一些人则感到了沮丧——在那样的舆论场,真相揭盖好比赌局摊牌,事实究竟怎样反而是次要的,人们只关心真相是不是我押中的那一款。
不要高兴得太早,当反转成为一种习惯,甚至一种时代的状态,再聪明的人都会在真相面前一脚踏空。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面前,在当事人选择性披露,甚至选择性造假的现实面前,你猜对了反转并不意味着透视了真相。多数时候,公众的情绪表达只是一个与事实无关的站队游戏。
这正是时代的悲哀之处。反转的流行与习惯的背后,是真相的尴尬缺席和难以触及。坦率说,轰动全国的罗尔事件当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罗尔及其团队隐瞒并歪曲了多少信息,而是在巨大的公共信息饥渴和焦虑面前,连续好几天人们仍不得不以他们披露的信息为重心,那些具备权威性、可信度的信息,虽不是毫无增量,但很显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给短缺。当此之时,所有的信息生产者和持有者都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在信息占有和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的刷屏时代,几个人的长袖善舞,何以把一场悲情大戏轻松导演?当深圳市儿童医院第一时间公示了收费信息,所谓的天价治疗费也就不攻自破了。仔细思考一下,这真的是什么反转吗?在我看来,这是在逐步逼进真相,“反转”的提法过于轻浮了。
当真相变得稀缺,舆情势必争先恐后、喧宾夺主。吃瓜群众“面朝八卦、春暖花开”成了最廉价的娱乐,而一旦严肃事实泛娱乐化,往往意味着真相尚未分娩却已离席退场,舆论的狂欢表面热闹,内里只有寂寞与萧条。
在许多反转闹剧里,谣言借舆论浑水摸鱼。有的人在网上曝假料,像墨鱼喷洒墨汁,形成污染后怕被以造谣追责,又悄悄删去痕迹。可造谣的影响业已形成,这样的浑水摸鱼是一种烟雾弹,意在诱使对真相的探查偏离方向。与此同时,舆论偏听偏信,在次要问题上纠缠不休,愈加使得对真相的追击偏离靶心。
罗尔事件后,有的人不顾是非,从表面仁义的立场出发,指责质疑者“用言论虐杀求救者”。试问,言论能“虐杀”什么?唯一能让求救者豁免于质疑的就是完全的诚信,而不是“我惨我有理”。女记者跳楼自杀事件后,有人正襟危坐捍卫恋爱自由,完全无视远比恋爱自由更重要的人性善恶与生死抉择。都21世纪了,恋爱自由还需要捍卫吗?不贴切的片言,减损了对真相追问的锐度和精度。
许多“反转”事件根本就是伪反转,有的网民和网络小编在毫无说服力的假言面前投降,在任何公共事件发生之时抢扮“先知”,说什么“坐等反转”云云,这是真相稀缺年代的犬儒心态。什么都不信和什么都信一样可怕,都是对独立思考的缴械投降。它的流行表明,当假言巧借舆论开始僭夺真相,大众在低水平舆论场乘坐旋转木马,而真相远在千里之外。
真相稀缺时,舆情“反转”请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