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世昕)我国环评制度即将迎来全方位的改革。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今天介绍,近期发布的《“十三五”环评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战略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事中事后监管、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将是环评制度改革的重点。
在今天举行的全国环评工作会上,黄润秋说,“十二五”期间,环保部门共审批项目环评文件3.8万多个,对1800多个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不予审批,减轻了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但环评制度在执行中也存在诸多短板。例如,战略和规划环评“落地”难、建设项目环评违法问题屡见不鲜、审批部门只审不监管等。
环评制度执行中,最受公众诟病的问题是,部分环评项目在公众参与环节走过场,甚至弄虚作假。
黄润秋说,有的环评项目,把公众参与简单地理解为征求公众是否同意项目建设的程序,而未将其作为问计于民、提高和改善环评工作质量的过程。有的把环境问题和公众其他利益诉求混杂在一起,有的参与人群代表性不够。在方式上,有的介入时间晚,且仅是简单填表,无法全面反映公众意见。这些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环评的公信力,阻碍了环评有效性的发挥。
在黄润秋看来,环评制度的大修重新定位环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环评制度,意味着今后环评要承担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的重要使命。
黄润秋说,环评是新建项目环境准入的关口,直接关系着公众对各类开发建设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未来要实行全过程、全覆盖的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公开机制,让群众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信息清清楚楚。
此外,环评改革还要改进公众参与方式,对涉及群众切身环境权益的规划、项目,要畅通渠道,广泛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特别是对于存在环境风险的化工、石化等项目,要严格督促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强化风险防控措施的落实。同时,对一些环境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高的规划和项目,要积极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还要推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公开相关规划和项目选址的信息,在项目开工建设前期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黄润秋强调,未来对环评公众参与、预测分析等方面的弄虚作假行为要实行“零容忍”,一旦发现,要立即严肃处理,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