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努力传承非遗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校园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17日   03 版)

    近年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多次在高职院校传承文化遗产方面作出有益尝试,努力打造特色文化校园。

    学校农业教育博物馆建成于2010年12月,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格局为“一主五翼”。一主是主馆农博馆,五翼是指生物标本馆、园林园艺馆、蓝印花布馆、通派盆景园、刘瑞龙纪念馆。

    通派盆景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近些年来,由于人才不济,蟠扎技艺面临青黄不接的情况。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与通派盆景进行对接,配套温室、生产基地等场地和设施,保护、养护1000余盆通派盆景,为传承通派盆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南通市非遗传承人袁华老师带领校内一批青年师生,传授他们通派盆景蟠扎技艺,取得了可喜成绩。2013年,学校报送的通派盆景蟠扎技艺被列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蓝印花布传承馆是国家级艺术传承基地,面积近千平米,保存了近万种蓝印花布的刻版,千余种历史久远的蓝印花布藏品。可以展示蜡缬、夹缬、绞缬和灰缬四种蓝印布制作工艺,并以灰缬法直接在馆内量产蓝印花布。

    2016年5月,作为该校职业教育活动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信息工程系“与非遗面对面”活动在蓝印花布传承馆开展。幼儿园的几十位小朋友在这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蓝印花布馆的老师傅,从蓝印花布的简单制作原理到分步制作流程,从生活运用到现代设计浸润,为大家作了细致的讲解。南通科院大学生还为小朋友们展示了扎染工艺,带领他们体验刻版、刮浆、揭版、浆布、染色、显色、刮白的制作流程。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师生们掌握蓝印花布生产制作的全套工艺,抢救了一批珍贵的图案造型,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加以传承保护。目前,学校蓝印花布图案识别技术获得专利。

    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学习扎染、剪纸、草编等古老传统技艺,亲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015年7月,中科协发文,确定该校农业教育博物馆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的建成,既是学校文化阵地、教学基地,又是科普基地,每年接待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等近万人次,为推动科普服务,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贡献。

    长期以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十分注重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作用,注重文化润泽、品牌引领,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学校园林园艺系学生曹通,从小热爱绘画,7岁时就获得了美术大赛全国二等奖。2015年11月,大三注册创办“崇川区绿傲园艺设计工作室”,带领团队进行园艺微景观设计创业实践。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团队作品新颖独特,极具内涵。

    2016年,曹通团队“创意微景观”项目获江苏省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等荣誉,其创作的“红军长征系列微景观作品”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作品著作权。

    三个长征主题的微景观,重现了红军过草地、翻雪山、飞夺泸定桥等场景。两块石头做成大山,中间通过几条废旧铁丝连在一起。陡峭的石头上铺满白色的细沙,象征雪山。雪山上,几位红军战士手拉手相互搀扶着,其中一位战士耗尽体力盘腿而坐,手中红旗却屹立不倒。曹通说,通过栩栩如生的微缩盆景,红军长征中克服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故事变得生动可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2月17日 03 版

17000平方米展区里激荡创意智慧
共青团如何做年轻人“不占股份的合伙人”
中国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启动
有工匠精神才能创新发展
图片新闻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努力传承非遗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