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近日上映,该片涉及我们社会的诸多热点话题。在乡土气息浓厚、熟人规则主导的农村社会,一个普通妇女李雪莲,为改变因“假离婚”而造成的婚姻状态,为挽回前夫骂自己是“潘金莲”所造成的名誉损毁,以这点“事”为由层层上告,令许多官员坐立不安。这是“官不解民心,民不听官话”及某些官员处处“自保”的处事套路与民众“讨公道”的思维模式相碰撞的现实写照。
某些官员一味“防、堵、推”,与李雪莲所追求的公正难以接轨。尽管这些官员掺杂了不同的动机与心态,也都是在根据法规、文件、“精神”和“指示”进行工作,小心翼翼地履职尽责,这一切似乎都无可厚非,似乎也没做错什么。
引起笔者深思的是,为什么一件小事会演变成一桩大事,一个简单问题会变成久拖无解的大难题?为什么群众和干部之间缺乏信任和有效沟通?为什么上级的意见在层层传达和执行中变味、走调,甚至背离良好初衷?尽管各级官员没有故意刁难李雪莲,可为什么还是把事越办越糟?
影片结尾时,导出李雪莲“假离婚”仅仅是想要二胎的真实原因。为了这个诉求,故事向着越来越不利于主人公的方向发展,使其不惜付出10年的代价,甚至赌上性命,她还希望让地方政府严肃对待,而非看成笑话或荒谬之事,进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绝望的地步!
笔者以为,在今天“两学一做”活动中,我们应当以此为反面典型并加以认真思考——我们的干部自己能否把群众当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做到一心为民?自己能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查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进而围绕“我是谁”,思考“上访群众怎么想,我离群众有多远”,使自己真正融入群众之中,当好群众的学生;围绕“为了谁”,思考“怎样代表群众的利益”,使自己立于群众之中;围绕“依靠谁”,思考“我为群众做什么”,使自己真正走到群众之前,当好群众的引导。
试想,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如果当地各级官员能够真正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武装自己,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与群众交朋友,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并疏导好群众的各种心理需求和期盼,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孟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