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重构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

“教”“学”三变

王乘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20日   10 版)

    兰州大学观云楼自习室,学生在学习。田济铭/摄

    教学和人才培养贯穿于大学办学的全过程,是维系支撑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功能。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师生关系的构成体现在很多方面,但其中最为重要也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然而,随着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与教育融合,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前被称为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的“互联网+”,更是悄然推动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也使得大学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出现了不少新的挑战。

    针对这些情况,近年来高校和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都在按照互联网时代的特征,积极调整和转变教育教学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方法。结合兰州大学近几年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系列实践,我们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师生关系,尤其是大学课堂中的教与学环节,至少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调整和变革。

    教师:由单一知识权威向多维身份转变

    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课堂、代表知识和信息来源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主导权,不易接受学生的质疑和新异观点。学生的主体意识淡薄,习惯于顺从依附教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怀疑精神、批判思维和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基于这样的师生关系,大学教育教学呈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递。

    互联网时代,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被充实和丰富,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变得非常快捷,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知识远远比不上学生从互联网中所获取的丰富。网络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知识权威。

    然而,“足不出户遍知天下事”的互联网时代,虽然学生学习的广度无限拓展,但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严重碎片化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学生对于唾手可得的大量碎片化知识和信息往往缺乏系统的思考,难以在知识之间建立起关联,难以形成有意义的知识网络。

    《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时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是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互联网虽然使传统的大学师生关系受到冲击,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方面的权威性大打折扣,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职能的消弭。相反,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新格局为新的、更为融洽的师生教学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使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师生人格平等、学术氛围自由民主为特质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依托于这一背景和趋势,大学教师的角色正在由单一知识权威向多维身份转变。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要承担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获取信息的导航者、系统思考的引领者等多维身份,并且要在学生思维能力养成、道德品质提升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兰州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着重突出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一方面,学校在综合改革中明确提出构建全覆盖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与咨询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分层次、分阶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形式、方法和内容。另一方面,学校专门组建了实体性的教师发展中心,从资源、技术、制度等多个方面支持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实现由单一知识权威向多维身份的转变。

    教学理念:由知识本位向思维本位转变

    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在其著作《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中提出:“致力于传播知识的教育,对于什么是人类知识、它的机制、它的价值、它的局限及其可能导致的错误和幻觉等问题毫无所知,毫不关心,这是非常令人担心的!”事实上,这种担心深刻反映了对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忧虑。传统的大学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更多局限于教学内容,认为“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知识”。这种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简单地把公共知识传播与学生个人知识建构等同起来,从而导致教师容易忽视对课程内容延伸性的思考和探究,仅仅关注如何更快更多地传授客观知识。

    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在知识建构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由此,知识本位取向的教学理念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要,必须要向着思维本位的方向变革,更多地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将教学的核心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思维训练为主。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局限于知识的单向传输,而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学科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能力等的培养。与之相对应,教材不再是大学教学活动中的唯一资源,教师还要在教材之外补充大量的前沿的教学资源。

    近些年来,兰州大学一直在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以促进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为核心,着力构建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层面,我们要求各教学单位要把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形成的研究特色和研究优势及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和资源。在师生的教与学之间,我们要求教师们要在教的过程中,把科研工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融入教学活动,把国内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补充进课堂;倡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过程和科研训练,将课堂所学融会贯通,努力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教学模式:由单一讲授向多样化师生互动转变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包含着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和教学环节的流程走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每个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由此也构成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特定组合关系。多年来,我国大学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模式在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学生群体特征的不断变化,使传统教学模式中方法单一、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性缺失、受教育对象有限等问题不断凸显。

    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移动、交互技术等的介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创新性研讨、实践学习成果汇报等多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各高校被广泛应用,大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讲授转向多样化师生互动。例如,“慕课”就是在应对互联网挑战中出现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慕课”海量的课程和教师资源、丰富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扩大受教育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讲:“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说,大学教学模式由单一讲授向多样化师生互动转变,是信息化浪潮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围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内在需求。正因如此,兰州大学近些年也在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我们成立了学校慕课发展中心,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100门“慕课”课程建设。同时,我们积极提倡教师使用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精神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创设创造性情境,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所,提升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思考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虽然在课程教学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实践教学方面,还很难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还进一步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持续拓宽与校外相关单位协同开展实践育人渠道,着力推进实验教学、创新实践和综合实践的有机融合,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出版了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认为,虽然传统高校教育模式面临“移动学习”和“慕课”等的挑战,但实体高校教育并不会消亡。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教育格局中,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摆脱盲从至关重要。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人们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大学师生关系不可能被技术所取代,而是将沿着技术变革的道路不断转型和重构,使之在理念和方法上走向具备可持续性的多元化,从而更加切合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为兰州大学校长)

王乘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20日 10 版)

“教”“学”三变
高三了 我们应该教什么
教师不能变成坑里的“病萝卜”
农村教育要找回精神 还要重树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