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源地。人才、技术资源的高度聚集,带来了嗅觉灵敏的资本的聚集。如今,中关村已经形成人才、技术、资本的“新三驾马车”,推动中关村示范区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国际前沿水平的“跟跑者”,转变为不同领域“并跑者”、局部领域“领跑者”。
“强磁场”引来创新创业人才
他曾经是美国谷歌公司Android产品副总裁,在把安卓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平台后,他选择来到中关村企业小米科技担任副总裁,负责国际业务拓展。他说,小米是个很独特的公司,自己很享受在这里的日子。他,是Hugo Barra(雨果·巴拉)。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聘为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终身教授, 是国际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但他放弃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回到北京大学任职,并在中关村创办未名凯拓农业生物技术公司,立志通过基因技术,推动中国从“经验育种”逐步跨入“精确育种”。他,是邓兴旺。
她在哈佛大学读书,后到香港创业。2012年,她和曾是微软美国总部IE技术核心工程师的陈本峰联手,来到中关村创办美通云动公司。他们开发了全球独一无二的网站跨平台适配的移动化技术,只需在原网站中插入一行代码,实现网址不变、内容实时更新的网站移动化适配技术,它颠覆了传统手工移动网站建设模式,打开了快速移动营销的大门。她,是高婧。
如果绘制一副全球创新创业人才流入的热力图,颜色越深,代表这个区域吸引的人才越多。人们会发现,在亚洲东部有一片颜色很深的区域。这个区域,是中国的北京。以中关村作为引才引智主要载体的北京,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全球的创新创业人才来到北京。
究竟是哪些原因,让这些人才来到中关村?
除了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的梦想,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这里更容易成功。
几年前加盟清华科技园一家通信技术公司的宋磊曾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多年。每当夜幕降临,看着科技园里一间间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他心中总会激动。“这里的产业聚集度、研发设施水平、风险投资规模日新月异,创业奋斗的热情不亚于美国硅谷。我不会离开,因为我坚信,这里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对此深有体会。“今日头条依托的推荐引擎技术并不普遍,国内精通的不足百人,北京中关村占了绝大多数,其他城市很难找到。”
小米科技近年来在智能手机领域异军突起,从零到实现100亿元年收入,小米科技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剖析小米快速发展的秘诀时,雷军说,感慨这个伟大的时代,感叹中关村这片神奇的土壤。
“时代+土壤”,这不仅是雷军的创业告白,更揭示了中关村的核心优势——把握改革发展的大势,营造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如今,中关村海归创业人才超过3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8000家,成为国内海归人才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
原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成立仅仅5年,中关村企业百济神州的人才队伍,却足以让许多人艳羡。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晓东,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改革开放后留美学生进入美国最高科学殿堂第一人;另一位创始人、首席执行官John Oyler曾创办保诺科技 (BioDuro),后以77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目前百济神州拥有近140人的研发团队,大部分人曾在辉瑞、拜耳、葛兰素史克等国际著名制药公司从事药物研发。其中有10年以上制药工作经验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20%。有人评价,百济神州有“三高”——起点高、国际化水平高、研发策略高。
在“三高”团队的带领下,他们在中国真正开展了全球意义上的创新,专注于开发、推广靶向和免疫肿瘤治疗,在研产品线全部为自主研发,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在研产品PD-1单抗BGB-A317在去年底通过了美国FDA的新药研究申请审评,成为中国自主研发和本土生产的大分子药物中第一个获得美国临床试验准入的项目。截至目前,BGB-A317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中国台湾、中国大陆5个地区获得临床试验许可。
戴上一顶外形酷炫的红色头盔,头盔上的立体视觉摄像头、惯性导航仪等传感器,就能立刻化身盲人的“眼睛”,通过后台的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指导盲人分辨行人、汽车、人行道、障碍物等。通过耳机实时传输指令,盲人便似乎拥有了一双会思考的眼睛。明年年初,这款由达闼科技研制的导盲头盔将推向市场,公司由中国移动研究院前院长黄晓庆领衔的团队打造。
在小小的头盔背后,是一个放置在云端的智能“大脑”。“智能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是云端智能机器人。把‘体积是人大脑100万倍的机器大脑’放在云中,然后通过一个安全高性能的网络连接到身体。”达闼科技联合创始人汪兵说。
清华大学QDchip团队,鲍捷作为创始人兼清华大学博导,带领团队采用新型量子点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制作出手机摄像头大小的光谱照相机,让普通人也可实现随时随地做物质分析判断的美好前景。这是量子点材料首次在光谱仪研制领域的应用,并且此项科研成果已在全世界科学领域具有名望的“自然”学术杂志上公布。
在顶尖人才和团队的推动下,中关村已经在人工智能、原创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涌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累计创制国际标准184项,在部分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中关村,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各路资本追逐中关村
去年才成立的地平线机器人公司有两个“团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一个是创始人团队。创始人余凯,在创业之前是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的创立者和负责人;联合创始人兼软件副总裁杨铭,是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FAIR)创始成员之一;联合创始人兼算法副总裁黄畅,曾担任百度主任架构师;联合创始人兼硬件副总裁方懿女士, 曾任诺基亚大中华区研发副总裁。公司核心技术骨干和管理层来自Google、Facebook、微软、诺基亚等全球著名科技企业。
另一个则是投资人团队。去年获得了晨兴、高瓴、红杉、金沙江、线性资本、创新工场和真格基金的联合投资。2016年又先后获得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Yuri Milner、双湖投资、青云创投和祥峰投资的重量级投资。
像地平线这样在初创期就获得诸多天使投资垂青的企业,在中关村还有很多。这些初创企业,何以引得如此众多的明星投资机构?
“天使投资就是投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如此解释。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CEO张磊则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永远是不需要退出的投资。”
不同的表述,其实意思都一样,投资主要看中的是创业者。
人才与技术在中关村的聚集,直接加速了资本的快速涌动。如果在中关村有人把人才和技术比喻成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那么资本就像是一只只嗅觉灵敏的蜜蜂,蜂拥而至。而资本的聚集,又加速了中关村的创新创业。每一次创业投资的注入,企业都如竹笋抽条般“节节高升”。在中关村,资本成为驱动创新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中关村天使投资发展非常快,大多数天使投资人都活跃在中关村。中关村吸引的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个比例与美国硅谷占美国的比重是相当的。
“现在创投机构在中关村的竞争已是‘水深火热’,下手一定要快,否则就会被对手抢了先。”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谈起了这几年在中关村投资的心得。
一位创业者感慨说,在中关村就有这个好处,和创投机构挨得近,方便了创投机构筛选投资对象。如果一个项目好,那么你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是去哪找风投,而是要选择哪个风投。
“约拍”创始人覃敏和越来越多的创客真切感受到,通过网络平台股权众筹等创新金融模式,创业融资难、融资贵已不再是中关村创业者的“绊脚石”。
还有一个资深创业者说,中关村有一个“知春路现象”,在这条街上从东到西每一个写字楼都爆满。因为,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在这条街上挨门挨户地搜索有没有好的项目可以投资。
政府之手助力“三驾马车”
人才、技术、资本,“新三驾马车”相互支撑,推动中关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三驾马车”发力的背后,是中关村持续先行先试、深化改革释放的巨大动能,为“三驾马车”加油助力。
在人才方面,围绕“人”的解放发展,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关村着力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动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政策文件,鼓励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在中关村试点实施简化“绿卡”办理程序10项出入境管理改革措施,支持企业引进全球顶尖人才。
在技术方面,围绕发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实施“1+6”“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权改革(“三权”改革),赋予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布局一批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国际前沿技术创新成果。
在资本方面,推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率先开展建设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试点,推动成立中关村股权交易服务集团(“北京四板”)。引导壮大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规模,率先建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示范区上市企业281家,其中境外上市企业超百家。中关村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形成,为科技创新插上了资本的翅膀。
莺飞草长,柳绿花红,一群大雁从湖面掠过,碧波上泛起阵阵涟漪……在中关村翠湖科技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诸多珍稀鸟类前来栖息。
没有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大雁是不会停留的。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人才、技术、资本也不会在中关村聚集。
雄关漫道,拓路前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中关村瞄准国际前沿,健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