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我的年度关键词是“等待”,作为一名医生,如今确实有太多需要等待的事情。
首先在大的环境中,中国的医改正在走向深水区,在药品降价、多点执业等一个又一个医疗政策相继落地,而医疗环境依然如故的时候,更为猛烈的医改举措,已如弦上之箭,早晚是要发出来的。
而这更猛烈的举措在这一年中也越来越清晰,最为明确的就是分级诊疗将全面铺开,药品加成将从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中剔除。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法则,也应该是化解困扰在中国医疗服务中诸多难题的命门所在。
目标已然确定,何时真正实施却一直没有准确的消息。不要小看这样两个措施,它对于医院命运的改变却可能是颠覆性的,置身其中的医生,迎来的或许是命运的巨大转身。
先说说药品加成。这是我国医院以药养医的基本前提,虽然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但将当前医院财政运行的重要支撑取消,几乎相当于给医院每天减少了一顿饭。从北京当前试点的效果看,其对医院整体收入的影响还是蛮明显的。可是,作为补偿机制的药事服务费,似乎还不足以弥补药品经济被取缔后巨大的效益空缺,医院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已经上升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与此同时,分级诊疗也将落地,这是医疗改革不能回避的问题。就像教育要分出大学、中学和小学来面对不同的受教育者一样,医疗确实也需要不同层次的医院来诊疗病情不同的患者。可是,如果真的马上就推行分级诊疗,对于很多综合医院,却又同样是很严重的一次挑战,因为药品的利润没有了,那么药事服务费(也就是俗称的挂号费)的利润就非常重要了,可是把病人都分走了,这意味着从挂号费方面得到的补偿也要大打折扣。
重要的环节在于,如果真的要将病人向一级医疗机构分流,就需要有相当比例的医生从综合医院中同步分流到一级医疗机构,只有这样,一级医疗机构才能够应对扑面而来的患者,三级医院也才能够维持患者减少后正常的经济核算。这些事情却迟迟看不到实质的动作,让人在急切等待的同时也有对未来的想象。
作为医生,我等待的不只是整个医改政策的明朗化,也同样期待着单位政策的明朗化。今年年初,上级部门领导来我院座谈时,就提到我院院长将按时退休,可能会引起管理层面一段时间的波动。此后,单位的一些具体事情往往就因为领导可能更换而需要再议。结果,更加糟糕的事情发生了,院长还没到退休的时间,却因为其既往工作中的问题被提前免职,管理层面的震动就更大了。老院长出现了问题,对新院长的人选就带来了冲击,作为过渡性质的领导人,很难给未来的工作列出明确的计划,于是不少应该解决的问题陷入待定的尴尬境地。
等待的感觉确实有一些无奈和苦涩。虽然等待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受的过程,等待却也意味着时间的空耗。等待成为这一年重要的关键词,体现的可能是中国医疗环境的一种不确定性,更是中国医疗改革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在医生个体身上留下的深刻痕迹。这可能也折射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如此重要的一次医改转身,主管部门可能并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至少没有到医生中做足调查,也没有踏踏实实地考虑医生的需求,甚至没有给医生发出充分的思想动员。
好在年底到来之际,来自各方面的消息已经明确,2017年将成为分级诊疗推进的关键时间节点,药品零加成的工作也将全面推行,我们医院的院长也将近期上任,一直悬着的靴子总算要落地,真期望经过将近一年的等待,在明年看到医改曙光。
善水(医生)